3月29日,上方镇金扬村的茶叶开采,不少游客闻香而来,因茶而聚。记者站在村中新建的观景平台上,极目远眺,只见陡峭山坡上如梯田般的白茶树,依山势而栽且错落有致。采茶工人们散布其间,在欢声笑语中收获着春天的馈赠。
现场,记者发现不少游客手里拿着一款名为“小白茶”的饮料,这是以上方白茶为底料进行的二次开发产品。90后新农人廖自保忙得脚不沾地,他一边领着摄像师在村中最佳取景区拍摄茶园宣传短片,一边又以绿色茶园为背景,在直播镜头前吆喝“小白茶”饮料。
从单纯的白茶,到新开发的网红饮料,上方“小白茶”正向网红饮品这条新赛道进发,新茶饮、新茶旅……探索茶叶变成“金叶子”的多种可能正在演变着。
一次困境
他们对“茶业”萌发新想法
一份此前由浙江大学提供的白茶检测数据一直让金扬村人骄傲:金扬白茶氨基酸含量达6.82%,是普通绿茶的4倍。
“目前,全村种植茶树面积1800亩,以白茶为主,还延伸出金镶玉、黄金芽等品种。”金扬村党支部书记谢鸿明介绍,白茶产业每年为金扬村带来3600多万元收入。这些年来,该村还陆续布局了9家茶叶加工厂,进一步拓宽了白茶增收致富渠道。
然而,2021年春茶开采季,金扬村村民也曾惆怅过。因为疫情原因,当年成片的白茶芽在树梢上没人采,不仅采茶工难找,采了也卖不起价钱。
“茶叶消费的,不仅是产品本身,更是一种文化。”谢鸿明说,上方镇发展白茶的时间较短,茶叶销售大多还是由安吉茶商收购,衢州本地也没有大型的茶叶市场,要想让白茶效益扩大,就要考虑开辟新路。
廖自保来自四川省,妻子是金扬村人,一直从事建材生意的他和上方镇的这片茶园本没有什么交集。然而,2021年的困境却让他感触颇深,这么好的茶,怎能任其自生自灭?他和当地两位志同道合的种茶好友相互探讨,认为单纯种茶、卖茶太过单一,面对市场变化应对能力太弱,一定要找白茶生存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做延伸产品。就这样,他与金扬村的一叶青芽结下了不解之缘。
做成茶饮
金扬村孕育金杨牌“小白茶”
要不做成茶饮料?市面上茶饮有,但是以白茶开发得不多,说不定可以抢占先机。三位来自不同行业、对茶饮料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行动力倒是很强,他们成立了衢州山里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准备研发饮料。
尽管摸不着一点边,作为主导人,廖自保还是很快辗转联系到曾给多家知名茶饮做初期开发的上海一家科技企业,并第一时间给对方寄去了白茶鲜叶用于研发。
从2021年到2023年间,茶饮料小样被寄来近30次。那些日子里,总觉得口感上还有偏差的廖自保,碰到朋友就请人喝饮料,再详细记录下意见。长时间的拉锯,一款饮料的研发费达到了50万元。直至去年10月,这一款注册商标为“浙西金杨”的“小白茶”饮料口感终于定型,并投入生产销售。源自上方白茶的“小白茶”,朗朗上口的名字,一上市就让消费者记住了。
短短几个月,这款茶饮不仅成功进入了本地大型连锁商超东方超市,也打入杭州、金华等地的200多家商超与餐饮店,并与上海知名餐饮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小白茶”开辟了一条网红饮品新赛道,这对上方白茶产业链延伸有了积极的探索意义。
产业延伸
“小白茶”引来更多发展畅想
产品生产出来了,怎么卖?如何打响品牌?这背后是更大的能力考验和更多资金的投入。要实现真正带动茶农共富,这才是“万里长征”的起步。
能把白茶饮料推向多远的市场,廖自保这个团队自言不敢打包票,但他笃定,这是一条很好的赛道。
最近,廖自保正积极对接杭州的饮料销售团队,为产品走向江浙沪市场,以及品牌打造上做努力。眼下,口感清甜的“小白茶”已获得多家经销商认可,在龙年春节期间更是卖得火爆,今年饮料销售额有望达到2000万元。
“等春茶采摘结束,今年我们准备采购村里5000公斤左右的白茶鲜叶,用于制作‘小白茶’。”廖自保相告,“小白茶”的加工,可以使用春茶下市后的第二茬、第三茬茶叶加工,预计带动全村茶叶销售额60万元。对于茶农来说,这无疑是拓宽了增收路径。
对于“小白茶”饮料的进展,金扬村的茶农们也是很关心的,刘根英就是其中之一。她从2017年开始种植白茶,目前种植茶园面积40亩左右。
“‘小白茶’如果发展得好,我们可以调整种植模式,实现一年采收三茬,让同一片土地产生更多的收益。”刘根英说,因为口感所限,目前,村中的白茶一年只采收春季一茬,采摘期20天结束后,茶树都会被修剪,直至第二年春天开采。
眼下,廖自保还在不断探索和改进“小白茶”加工工艺。他希望通过不断迭代升级,让茶饮在口感和品质上更加出色。同时,他也同步推进包装更新、文化挖掘等工作,希望将“小白茶”打造成具有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的茶饮。
“等‘小白茶’卖火了,旅游业也就顺理成章起来了。”车行在陡峭的茶山间,廖自保激情满满,指着一个个山坡,不断地讲述着他对未来的畅想:让客商前来感受网红茶饮诞生地,体验采茶乐趣,或者享受在茶山间驾驶山地摩托车的飒爽……
傅剑青 林敏 蔡一红 程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