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云和湖副刊

成为读者

钟晓菲

行走在时光中,随身携带充电宝和手机已是常态,我总是把手机“牢牢掌控”在手心,在上下班途中、吃饭的餐桌、休息的床上,无时无刻从手机里窥探着另一个世界,任由短视频的霓虹光斑泼洒在虹膜,直到睡觉时闭上双眼。

日子平静的过,没有起起伏伏,但有时总会觉得“少了什么”。有时是起床的那一刹那,有时是忙碌了一天终于停下来的一刻,也说不上少了什么,总有一丝“缺乏”的感觉似有似无萦绕心头。

直到一个暴雨滂沱的加班夜,手机播放音乐,电脑屏幕上跳动着我不停敲击的字节,而因为眼睛对屏幕的“倦怠”,我站起来,在狭长的办公室放松走动。偶然间瞥见了同事桌上放着一本《白夜行》,得到允许后,我开始翻阅起来。之前看过电影版本,那时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仍印象深刻,但在阅读中,我对男女主人公有了更深的认识,就像是电视上的人来到了身边,或者说是我穿越到故事情节中成为那个旁观者甚至亲历者。加班结束后,我带着书本回家,详读到深夜也没读完。至此我的日常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在接下来的几天,我带着这一本书来来回回,它出现在我的背包里、我的餐桌上、我的床头。我跟着故事经历了一场夹杂着“欺凌、守护、反击、深情、绝望”等情感的人生。读完这本书大概是五天后了,书里那句“我是在想,你难道没有梦想、抱负、不求上进吗?难道你打算就这样放弃一切努力,不再磨炼自己,每天就这样无所事事地年华老去?”也隔着纸张问向我。

时间流逝,一本书对人的冲击感渐渐淡去,书中的故事变成了回忆,我又投入到忙碌的生活,上班时牛马般地“搬砖”,休息时无所事事地刷着手机,偶尔的时候又会感觉生活中“少点什么”。

许是给一成不变的生活一个远方,我约了朋友一起去旅行,旅途中朋友带了一本书,在飞机上的时光,她静静地打开了泛黄的书页,书中的文字正巧撞见窗外游过的光斑,似乎成了动荡海面上唯一的浮岛,我向着浮岛游去,一起看起书来,似乎找到了片刻安宁,一恍惚,五个多小时的行程到达了终点,我之前还想着我应该会在飞机上待到“崩溃”,怎料竟然享受这个属于自我的时光。后来,我也学着去旅行时在行李箱里腾出一个位置,带上那位“纸片旅伴”。然后,当我在敦煌鸣沙山看日落时,余秋雨笔下的道士塔正在百米外的戈壁摊开史册;在洱海游船突遇阵雨,杨潇的《重走》恰好写到西南联大师生在暴雨中跋涉,这些时空折叠的奇妙时刻,像藏书票夹进人生的扉页。

当然,我也不会强迫自己按规定推进,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允许《追忆似水年华》在床头搁浅三个月,允许《与神对话》似懂非懂地反反复复看两个月,也坦然接受某个午后突然又重读《小王子》,有时候你遇见一本书,翻开它、阅读它也是要有奇妙的缘分,现在我正在享受每一本书的遇见。

接着,纸质书页摩挲的沙沙声,逐渐取代了消息提示音的焦灼韵律,那些曾被短视频投喂的零散知识,终于在文字森林里长出盘结的根系。

如今我的备忘录里记录着书中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记录着自己的读后感。在机场延误时,能享受独处的时光,在书中旅行;在银行等候叫号,看历史故事在时间中穿梭;在休息的日常里,用阅读填补生活的一份空白。阅读也不是需要攻克的任务清单,而是随身携带的微型神殿。我还是我,我不再是我。

当数字洪流将生活冲蚀成颗粒状,书籍始终是稳固的锚点。成为读者不是与时代背道而驰,而是学会在湍急的比特河中构筑自己的方舟。或许,有时还会觉得少了点什么,但又觉得可以靠阅读喂养灵魂。那些被文字浸润的时光,终将在灵魂深处结晶成盐——或许这正是对抗虚无最温柔的铠甲。

2025-05-09 15 15 今日云和 content_549099.html 1 3 成为读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