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风采集

创新工匠刘松荣的“触电”奇缘

一笔巨额维修款,让他萌生了“试一试”的想法,最终为公司节约维修费近17万元;一次重大设备故障,让他明白“国之重器不能受制于人”,主动请缨并成功修复了设备;一次无心插柳,让他倾囊相授,为公司培养各类技能人才40余人。

他立足岗位,以“工匠精神”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他就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交通集团浙高运公司丽水管理中心机电信息处员工——刘松荣。

工匠精神 源自敬业坚守

在隧道洞口前种植一片遮阳植物以消除黑洞效应,隧道灯光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而实时调节亮度,隧道发生事故自动拦截并发出文字和语音提示信息,车辆超限检测联动阻止超高、超宽车进入高速……这些看似并不“高大上”的发明,却在山区高速公路管理工作中大显神威,而这些发明的创造者正是刘松荣。

2008年,丽水市莲都区洪渡隧道群发生故障,导致36座短隧道停电。刘松荣与同事接到任务后迅速抵达现场并联系厂家维修。经检查,厂家反馈说需要17万元的维修费用,这个数目激发了刘松荣突破自我的决心。他主动提出:“让我试试。”随后与设备科的同事开始了没日没夜的讨论、分析工作,逐一排查每条有可能存在故障的线路。

在奋战了整整一周后,他发现原来是一个价值不足2元的部件坏了,更换后便能修复故障。17万元的高额维修费用,就这样省下了。

2009年,德国进口的大功率发电机设备出现故障。面对厂家的束手无策,刘松荣主动请缨,反复推敲研究,仅用一个等值电阻便应急修复了设备。

“让我试试”的背后,源自刘松荣平日里苦练本领的技术自信。在刘松荣身上,能看到一种因热爱而选择坚守、苦练技术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体现在勇于创新

有一天,刘松荣和同事在高速公路上巡查,听到司机随口说了一句“天这么亮就开灯,多浪费啊”。这句话顿时在刘松荣心里扎了根。之后,他潜心研究摸索,发明调光模型,反复试验、控制调试,完成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终于发明了光感应路灯自动化控制操作法,实现了路灯、高杆灯开关从时控到光控的巨大飞跃。

经测算,这项操作法使当时一个管理处一年节约电费达100万元。该操作法也被评为“浙江省先进职业操作法”。正是这种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品质,使得刘松荣打磨出了31项专利技术、8个科研项目、63项“五小”创新成果。

此外,由他参与的《公路隧道悬挂风机基础健康性动态检测技术研究》课题,通过了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的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路隧道洞外减光技术研究项目》课题,被列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名录;《公路涉路作业安全智能预警系统及应用》课题,获得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科技进步三等奖”。

工匠精神 流淌于无私奉献

在刘松荣心里,自己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单位的培养,如今学有所成,就更应该为公司做一些事情。他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也撑不起一条公路的建设;一个人的技术再硬,亦解决不了所有的道路难题。只有人人是大师、人人是工匠,浙江交投铁军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才能所向披靡。

2015年,刘松荣把这个认识转化成了行动,依托工作室组织开展了针对电工专业的师徒结对工作,吸引了78名电工专业维护人员参加,结对成效显著。

此后,在刘松荣的组织下,工作室一方面定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以师父面授、身教为主,集中授课、委托外部培训为辅等多种方式开展带徒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参加科研计划项目、“五小”创新活动,师徒协同完成创新工作,使学员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成长。

从2015年11月至今,刘松荣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培养出高技能人才42人,其中高级技师10人、技师13人、高级工19人。

择一事,终一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刘松荣化身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书写了不平凡的事业。

□文/朱国金

2021-02-02 6 6 交通旅游导报 content_87064.html 1 3 创新工匠刘松荣的“触电”奇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