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从孔子开始,历来对其赞颂有加。但人们对这三位贤君的印象却颇为扁平,认为他们都具有“敬天保民,智慧仁爱”的品德,都能团结族人,光明四方,都是圣主。事实上,我们细读有限的史书,还是能够对三位贤君的形象进行立体化修复,使之个个呈现不同的风采和形象,甚至剖析其性格特点。
尧是黄帝的玄孙。自黄帝到尧,已是五世为部落联邦之群主。《史记》记载其“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想见其富贵;又言其“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想见他的性格像太阳一样光明,像云霞一样灿烂。而尧又经常喜欢戴着黄帽子,穿着黑衣裳,红车白马,显然是位色彩君子。想象一下尧的出行真是色彩绚丽,富丽堂皇。他给儿子取各“丹朱”,极富色彩感。尧因为智如神、仁如天,顺畅地承继了祖宗的事业,成为联邦部落的群主。可惜,尧的儿子丹朱不争气。尧对其评价为“顽凶”,不让他接任。尧在位七十年,还没有选中接班人,最后经过群臣推荐,尧开始试用舜。
舜虽然也是黄帝的子孙,但他的祖先从黄帝的曾孙穷蝉开始,皆微为庶人。与尧的公子形象相比,舜的出身实在寒碜。他是盲人的儿子,三十岁还是个单身汉,家境贫穷,而且成员都不善。《史记》称其“父顽、母嚣、弟傲”,但舜却能“和以孝,蒸蒸治,不至奸”。舜是个有名的孝子,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赐予政权,暗中考察他的治理能力,发觉他做事周密,讲话守信,四方宾客都敬重。试政三年,尧禅让帝位,舜摄行天子之政。从政绩上相比,尧应该只是一位守业者,他的缺点是不能举贤,不能惩恶。而舜却有大作为,他修明礼义,规定诸侯等级,制定适度的刑法,且能够举贤惩恶。他流放四恶:共工、驩兜、鲧、三苗;流放四凶:浑沌、穷奇、梼杌、饕饕。他还能举贤,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为“八恺”,舜举之使主后土,管理农事。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为“八元”,舜举之使布教四方,使父义、母兹、兄友、弟恭、子孝,内诸夏而外夷狄。舜的手下还有二十二位大臣,舜均授予事权,赐以官名,令其管理多种事务。《史记》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舜)始!由此看来,司马迁对舜的评价也是极高,起码舜的治功在尧之上!
舜三十岁才被举,三十三岁代行天子之政,五十八岁时尧崩,舜行三年之丧,到六十一岁才正式就位。
尧的伟大在于开启禅让制。尧知儿子丹朱不肖,认为把天下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大公无私地将天下授予舜。难怪孔子这样评价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舜长期代行天子位,因尧在身后避位监视,而不敢有丝毫马虎,敬天保民,天下穆穆。舜晚年也学尧,将帝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禹的性格估计比尧、舜要复杂得多。禹虽也是黄帝子嗣,但祖上比舜还不如,有恶名,最著名的是他的父亲鲧。因为鲧治水无状,被舜诛死,列入“四恶”。所以,禹被举荐治水的时候,心理压力极大。《史记》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一个“伤”字,把禹的精神压力体现了出来。禹为治水考察地形,“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禹的儿子启刚刚生下,呱呱坠地,嗷嗷大哭,禹忍心过家门不入,这几乎违背人情。而这样一个不顾亲情的人,却在面对舜交给他的治水任务时表现得大公无私,“薄衣食,致孝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终于“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水源,开出山道,湖泊有堤,四境可居。大功告成,天下太平。禹治水有功,获得尊称“伟大的禹”即大禹,也因此获得禅让。但他也从大公无私走向大私无公,因为举贤禅让的帝位禅让制在他手里终结,家天下在他手里开启,他的儿子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的君王。所以,禹的功绩可以彪炳史册,而他的晚节却又显得黑暗。
当然《史记》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你就真的相信禅让制是因此结束的吗?
□海宁市交通运输局 胡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