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家汇

“干部陪送餐”是精准访民情的创新版

微观点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下基层等良好的传统作风既要传承,更要创新,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初心,只有真正做到“身入心入”,带着诚意下基层,政府工作效能才会真正提质,各项惠民政策才会执行得更好。

诸暨市东和乡实施了干部陪送餐制度,在餐费自理的前提下,乡、村两级干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陪送餐服务,到老年人集聚的爱心食堂听民声、解民忧,并填报“干部陪送餐”日记。    

(3月16日《绍兴晚报》)

为什么要以“干部陪送餐”的形式听民声呢?因为该乡是诸暨市第一个实现村级爱心食堂全覆盖的乡镇,共有12家爱心食堂,服务着6000多名留守老人,这些老人占全乡人口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东和乡的干部陪送餐其实是深化了的干部下基层,走访对象十分明确,都是行动不便、信息不畅、缺少帮助的老人,服务好这老人,相等于解决了全乡三分之一的民生热点问题。应该说,去食堂听民声的做法,不仅贴近群众,而且精准赋能。

陪餐只是形式,听民声才是目的,东和乡按照“民情收集”“民生诉求”“监督巡查”和“安全生产”分组加以落实,把老百姓的困难和需求写入日记、融入工作、优化服务,这才是食堂版《民情日记》的终极目标,与走马观花式、蜻蜓点水式、前呼后涌式、媒式跟拍式的“花样下基层”相比,“自费陪餐式”实在是下基层访民情听民意的高级版了。

笔者以为,干部下基层从无定式,关键是要走进老百姓的内心,听真正的呼声。诸暨东和乡的干部陪餐制度之所以广受好评,就是在于干部下基层不拘泥于常规,接地气冒热气,与村里老人面对面进餐,敞开式谈心,以最质朴的方式让群众打开心结,畅所欲言。这些老人平时对政策了解不多,信息来源又少,如果不是干部主动上门“聊家常”,又怎能知晓他们的所思所求?更不可能了解老人的急愁难盼。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下基层等良好的传统作风既要传承,更要创新,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初心,只有真正做到“身入心入”,带着诚意下基层,政府工作效能才会真正提质,各项惠民政策才会执行得更好。

东和乡的食堂版《民情日记》,无疑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特约评论员 钱科峰

2023-04-04 6 6 交通旅游导报 content_330606.html 1 3 “干部陪送餐”是精准访民情的创新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