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点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彰显于日渐林立的高楼大厦间,还应该深藏在背街小巷的各种角落里。一地一桥一路改变的背后,考验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细化治理能力。期待杭州的桥下空间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近年来,浙江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如火如荼,随之形成了许多高铁、高速大桥下的闲置区域。根据《浙江省公路条例》第三十条,公路桥梁桥下空间可以用于群众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小型车辆停放等公益用途。在“亚运之城”杭州,一批别样的运动场馆正见缝插针地“嵌入”市民生活圈,全方位满足周边居民的健身需要。
——6月2日《交通旅游导报》
铺好防滑垫,搭起防护网,竖起篮球架……任凭头顶上火车呼啸而过,丝毫不影响场上“运动员们”挥洒汗水。经过持续改造,曾经“人人绕着走”的沪昆线铁路桥桥下空间化身为杭州萧山区钱江世纪城体育公园的一角,成为了许多市民口中最方便的家门口运动场,日均人流达四五百人。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道路、公路、轨道交通的兴建,让出行更为便捷,其中立交桥更是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通道。而桥梁在给人们带去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附属空间——桥下空间,这些高耸的、巨大的高架设施逐渐成为了一个个幽闭昏暗的灰色地带,随之而形成的桥下空间如何管理也成为了一道难题。调查显示,这些“被遗忘的角落”大多存在乱搭乱建、杂物堆积、养殖家禽、违规种植等情况,且大部分杂物较为干燥,容易引发火灾等安全问题。
与此同时,去年“上海100人同时抢10片球场”的新闻引发热搜,触发了全民健身的痛点,暴露了城市体育场馆供给不足的问题。许多市民表示,所在的小区和周边公共健身设施较为匮乏,更缺少足球、篮球等露天球类运动场馆,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并不完善,如何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运动起来成了社会关注热点。
一边是对闲置的“城市边角料”的管理痛点,一边是对稀缺健身空间资源的渴求,一次突破惯有思维的创新实践成为了解决两道难题的破题之举。“寸土寸金”的大城市,规划大型公共空间实属不易,从有限的存量空间中挖掘出新的增量价值成为了共同的发展新课题。杭州市以谋划利用城市桥下空间建设体育设施为小切口,“唤醒”大量宝贵的闲置资源,助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有效补齐健身场馆缺失的一剂良方,宛若“钢铁森林”中的一块绿洲。
事实上,盘活桥下空间的优秀案例在国内不乏少数。北京在西城区天宁寺桥下,建成“运动场+游乐场+停车场”的多元复合功能空间;上海针对长宁区桥下空间,在开拓复合功能基础上,用时尚鲜明的高颜值涂鸦打造标志性艺术空间;宁波在老外滩甬江大桥下,打造“桥洞文化集市”重拾老城“烟火气”。而在国外,许多国家针对桥下空间的社区分隔、城市肌理碎片化、空间低效闲置等问题甚至给出了奇思妙想的解答。例如东京“中目黑高架下”被称为“史上最牛桥底空间”,以“共享屋顶”为设计理念,将长期闲置的东急横线和日比谷线下约700米长的狭窄空地,定义为一个连续的、整体的创意店铺共享“大屋顶”;纽约迈阿密将戴德县轻轨下长达10英里、120英亩的开放空间被改造成城市步道、艺术走廊和自然生态的综合体;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段高架线路则被改造为长达17公里的活力体育公园等。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彰显于日渐林立的高楼大厦间,还应该深藏在背街小巷的各种角落里。一地一桥一路改变的背后,考验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细化治理能力。期待杭州的桥下空间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无论是环境宜人的“滨水步道”,还是快速便捷的“桥洞咖啡馆”,抑或是生动活泼的运动场馆,甚至是汇集了书店、餐厅、服饰店等多元化人气元素的休闲商场,如果能围绕地段特点与周边百姓的需求进行创新优化,以更加精细化的思维进行设计,实现更多的社会功能、复合功能、织补功能,那么市民的“日常小美好”将获得更大的满足与实现。
□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