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打得一手好算盘,这是村里人公认的。
父亲只读了三年村小,便辍学在家。后来在邻乡的一家粮站里工作,负责记账、算账。口头算、笔头算怕算错账,父亲便开始学起打算盘。
粮站里专门给他买了一把大算盘。由于没有专门教学的书籍,父亲便开始找人教他。
粮站所在的村里,有一位年长父亲三十多岁的会计,算盘打得好。父亲隔三差五地去他家套近乎,不是买点老酒,就是买点菜,与这位村会计一起喝喝酒,聊聊天,等酒喝高兴了,父亲便向他提出学打算盘。
村会计收下了父亲这个“学生”。苦学苦练一段时间后,父亲基本掌握了打算盘的要领,能轻轻松松地用算盘算账了。
粮站离家很远,父亲后来离开了,回村当了一名会计,当了三十多年。
那时全乡共有二十四个行政村,会打算盘的村会计不多,打得一手好算盘的更不多,于是父亲成了“香饽饽”。一些不会打算盘的村会计,一有难算的账就会登门找父亲帮忙。一来二去,本村的、邻村的,哪家有需要算账的,都会来找父亲。父亲的朋友也多了起来,有的甚至成了逢年过节来往的好朋友。
父亲自然不会忘了我们三兄妹。我们很小的时候,父亲便教我们打算盘。当时的同龄人里,只有我们三兄妹会打算盘,因而,我们成了他们心目中的“厉害人”。
后来,我们身边的很多家庭都在用计算器算账,我也给父亲买过一部计算器,但父亲拒绝了,说计算器太死板,还是用算盘算账来得顺,来得快,而且能活动手指头,对开发大脑也有好处。父亲算账,一直都用算盘,不用计算器。
父亲曾说过,算账需要打算盘,过日子也需要打算盘。为此,父亲一辈子勤俭,也教会了我们三兄妹学会了勤俭。
去年4月,83岁的老父亲去世了,这把跟随他一辈子的算盘依旧放置在他的房间里。每每回乡下老家看见这把熟悉的算盘,我便想起了父亲,想起父亲教我们三兄妹学打算盘的情景,想起父亲静静地坐在房间里“噼里啪啦”算账的情景。往事历历,如在昨日。
父亲走了,算盘还在。我相信,父亲在那边也会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算盘。有了算盘的陪伴,父亲在那边一定也很快乐。
□叶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