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看重点

浙企首获国际航空器保税维修通行证

浙江飞机维修产业加速起飞

(上接1版)

填补产业空白

全球保税维修资质的获得,事关杭州乃至浙江的航空梦。

这要从两个反差说起。

首先,是需求量和保障能力的反差。

浙江是航空运输需求大省,全年旅客吞吐量超8000万人次。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春运期间每2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飞。

但这些飞机的维修特别是国外航司的维护保障,往往要远赴上海甚至北京、广州、厦门等地进行处理,因为本地并没有具备国际维修资质的企业。

“浙江过去在民航维修产业尤其是承接国际业务方面,存在明显的空白。”采访中,业内多位专家表达了类似观点。

其次,是定位和流量的反差。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虽然是全国旅客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机场,却是其中唯一被定位为“区域航空枢纽”而非“国际航空枢纽”的机场。

去年7月,浙江省《关于高水平建设民航强省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的若干意见》指出,将提升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门户型国际航空枢纽功能。这是浙江的雄心。

全球保税维修业务的开展,将从多方面助力浙江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首先,是填补维修空白。

在这一领域,长龙维修有先发优势。作为浙江省内规模最大、能力最全的航空维修企业,长龙维修拥有空客A320系列飞机深度维修能力。

目前,它正在积极申请欧盟EASA认证这一全球顶尖的维修资质,有了这个资质后,将能承接欧洲航司的飞机维修业务,也拥有了东南亚航司飞机维修的“敲门砖”。

飞机整机区外保税维修政策落地后,随着业务的发展,未来,浙江还能继续提升维修和管理能力,争取进一步开展发动机等高值产品的保税维修。

比如,在2025年二季度重大项目开工活动上,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开工建设,主要建设航空发动机维修中心等功能区,填补浙江省内航空高附加值产业空白。

此外,维修业务发展与国际航线开通能够实现双向促进。

有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如果本地没有具备国际维修资质(如EASA/FAA认证)的企业,航空公司往往需要从外地甚至国外派遣跟机维修人员,成本极高。

政策落地、获得资质后,浙江能为落地的国际航班提供及时、高效、经济的维修保障,无需航司额外派人跟机,大大增强了杭州乃至浙江对国际航线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国际航线网络的完善又能降低维修企业承接国际业务的成本,形成良性循环。

这个成本指的是,境外航空公司在选择维修企业时,往返维修地的燃油支出是重要成本。对于有杭州航线的载客航班而言,售票能够覆盖燃油成本。如果没有航线,就需要维修方承担调机成本了。

价值200亿元的未来

据杭州商务局估算,全球保税维修业务到2035年将带动200亿元服务贸易收入。这块大蛋糕从哪里来?

杭州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航空维修不仅包括机体的维修,还有极高附加值的发动机等部附件维修,以及飞机退租检等潜在的商业机会。

浙江期待的是,作为航空维修的链主企业,长龙维修把最核心的环节做大做强,带动和吸引周边的相关产业。

这样的成长模式,已有珠玉在前。

厦门是国内较早发展航空产业的地区之一,1996年,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正式在区内投产运作,开始维修境外飞机。它是当地航空维修业的龙头企业,也是产业发展的开端。现在,以厦门高崎机场及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为中心,当地已经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聚集了十多家航空维修相关上下游企业。

“维修是服务贸易,它能衍生出巨大的贸易机会。”徐文龙补充说,例如,维修中需要采购的航材备件价值巨大,拆解后经认证可再销售的零部件也是重要贸易来源。

“当维修产业做到百亿规模时,伴随的航材贸易等收入达到百亿将水到渠成。”徐文龙说。

长龙航空透露,明年上半年,将有首个来自境外的航班在杭州接受检修。采访中,笔者能感受到维修车间的工程师们已经跃跃欲试了。他们知道,在可以期待的未来,当首台LEAP发动机在这里完成大修,浙江将真正实现从“航空大省”到“航空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这块新拼图,将改变浙江在全球航空产业版图中的位置。         

□据浙江日报

2025-09-17 浙企首获国际航空器保税维修通行证 6 6 交通旅游导报 content_577283.html 1 3 浙江飞机维修产业加速起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