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安全技能竞赛结果揭晓,浙江交通集团杭甬复线宁波三期项目的两位代表从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第SG03标段安全处科长王杰获得隧道组一等奖,第SG00标段副总工程师曹志摘得桥梁组三等奖。荣誉背后,是他们用专业与汗水在平凡岗位上刻下的分毫不让的安全尺度。
王杰:安全卫士的“进阶路”
临时用电走线、接线没问题,消防装备齐全,开挖工艺支护按照规范要求……从宁波技能比武竞赛到浙江省安全技能比武竞赛现场,比赛中的王杰细细观察着现场可能存在的隐患问题,仔细分辨组委会安排的陷阱题。最终,凭借优异的理论和实操综合能力,获得了隧道组一等奖。
“说是竞赛,其实每道题都是我们安全员的日常。”王杰说,项目第SG03标段内有一座青峙岭隧道,全长1公里左右算不上什么难度很高的施工节点,但周边环境叠加却让建设者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进口紧邻高压线,出口压着原油管道,地质主要以V级围岩为主,还有一些浅埋段,施工不确定性高。“所以隐患排查就更要做得仔细,将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掐灭在未成形时。”面对比赛现场的高级版,王杰十分平静。
王杰做项目安全管理工作已经有5年的经验。从最开始是专盯某个工点的安全员,到现在的统筹项目全局的安全处长,角色的变化带来的不仅是岗位职责的扩大,还有管理哲学的升华。“安全绝非安全部门一家之事。”他着力推动全员责任落实与网格化管理,“点上的隐患要抓,面上的管理思路更要清。”比赛中的视频巡查环节印证了他的全局观,那些故意设置的无隐患“陷阱”图片,考验的正是基于深厚经验与法规知识的整体判断力。
要时刻认识到行业安全形势的“严峻”,要有压力和危机感,也要随时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这是王杰总结的亲身体会。当下,项目积极响应浙江省隧道全工序机械化施工号召,实现“机械换人、机械减人”的目标,从源头上降低事故风险。对王杰来说,管理焦点也随之变化:“以前盯人,现在更要懂机械、盯系统。”隧道内布设的智慧用电、隐患智能识别系统及视频监控,都成为他延伸的“眼睛”,让有限的精力覆盖更广。
曹志:技术人的“安全经”
在交通工程建设领域技术岗有着10年经验的曹志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管技术必须管安全,这是铁律。”虽然不是专职安全岗,但他对安全的执着渗透在办公桌上每一本厚厚的技术方案里。杭甬复线宁波三期项目开工的两年时间里,由曹志主导编写的专项施工方案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中。平均一个中型项目会有25到30个方案要做,这项集中性的文本工作通常占据项目前期二分之一的时间,每一本方案动辄一两百页,包含法律法规、施工工艺、质量管控、安全管理、应急反应、水文、天气环境等方面。“拎出安全一件事,就涉及安全防护、通道设置、工序转换中的风险预判,每个细节都需反复推敲,细致考虑。”这是曹志的信条,也是他管理项目重大风险点施工安全运行的根基。
这份融入血液的细致,在技能比武现场成了曹志的铠甲。桥梁组的比拼同样涵盖安全法规、视频巡查及现场实操。最考验人的是在15分钟内排查挂篮施工隐患。曹志目光如炬:电焊机软管老化、氧气瓶回火阀缺失、吊杆未用专用钢吊带、轨道不平顺,乃至锚固螺纹钢是否设了双螺母、螺栓外露长度是否合规……这些旁人眼中大量的、琐碎的细节,他信手拈来。“隐患就在那儿,日常不注意,限时考试抓破头也来不及。”长期积累让隐患辨识成了曹志的本能反应,“专项施工方案里就有标准答案,像刻在脑子里一样。”
项目第SG01标段位于宁波市镇海区近海滩涂,海域地质结构复杂,施工线路又跨越污水管线,为了确保工程建设高质量推进,项目引进了先进施工工艺移动模架,建起了标准化栈桥和安全防护通道。为了进一步压实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杭甬三期建立起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体系,曹志就成了网格化管理中的关键节点。所有书面上的安全细节,由曹志细化为技术方案,又落实到现场和每一位参与建设的人员身上。“技术人的安全经,是精准计算,更是对生命永不松懈的敬畏。”曹志说。
□记者 李晓玉 通讯员 薛温瑞 朱倩 郑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