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玉霞 通讯员 陶佳迪 李 婷
本报讯 走进位于新埭镇新埭社区西大街61—71号的俞创硕故居,序厅的浮雕墙上,俞创硕的生平事迹一目了然。
从镜头中看历史,从经历中看人物。《新埭青年的爱国启蒙》《抗战记者的战场热血》《中央社战地特展区》《文艺尖兵的新闻记录》《摄影专家的光辉余热》......在不同的单元,生动的历史与丰满的人物跃然墙上,不由地勾起那一段段历史背后的爱国情怀。
鲜活的历史记忆背后,是新埭镇厚植档案文化基因工作的生动写照。自2018年俞创硕故居进行修缮以来,新埭镇便着手进行相关历史资料的收集。文物收集是一项繁琐的工作,由于历史原因,俞创硕的许多作品和历史资料不是损毁、遗失,就是散落在各处,征集工作困难重重。“我们进行多方搜寻、挖掘、收集、整理俞创硕的历史资料,并召开多次会议,发挥档案工作人员的骨干作用,丰富俞创硕故居的文物陈列。”新埭镇综合信息指挥室专职副主任庄羽帆说。
今年4月,在俞创硕故居筹备接近尾声的时候,新埭镇收到了由俞创硕儿子俞鸣捐赠的两大箱珍贵资料,包括30多册书籍、16册画册、报纸、荣誉证书、聘请书等诸多资料。
其实,不仅是俞创硕故居,泖河村的稼书苑、旧埭村的金耳世烈士事迹陈列馆也展示着众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说,档案的收集、整理、归纳等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历史实物,给了市民领略不同年代峥嵘岁月的机会,从而倍加珍惜当今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