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4版:专版

“执拘融合”发力 十三载纠纷终化解

因一场民间借贷纠纷,被执行人迟迟不愿履行生效裁判。如何促使被执行人认识到错误,并自愿主动履行?日前,市法院通过“执拘融合”,化解了一起积怨13年的民间借贷纠纷案。该案获评第八届全省司法拘留社会矛盾化解优秀案例。

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陷僵局

2011年8月,全某向陆女士借钱,到期后未还,陆女士将其诉至法庭。判决生效后,全某未履行。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市法院向全某送达了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等文书,责令其还款,但全某拒不申报财产且不履行还款义务,法院对其作出拘留15日的决定,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作出限制消费令,限制其高消费。

经执行法官调查,全某名下无财产可供执行,只好终结本次执行。但执行法官没有放弃希望,持续关注全某的财产情况,同时告知陆女士,如果发现全某有可供执行财产的蛛丝马迹,也请及时向法院提供线索并申请恢复执行。

隐瞒财产企图露馅,以案释法初协调

转机出现在去年4月,陆女士带着全某资金往来的线索找到市法院,申请对全某进行司法拘留。法院当即对被执行人全某进行了布控,并将其带至执行事务中心进行询问。

执行法官反复进行询问,却只得到全某冷淡的回答:“我没有任何财产。”事实胜于雄辩。执行法官现场查阅其微信账单,发现存在较大的交易流水,打破了全某瞒天过海的企图,其只好承认并据实说明账户情况。

“我目前一次性付不出,希望能与陆女士协商,进行分期付款。”通过执行法官释法明理,全某终于答应通过与陆女士协商并主动履行付款事宜。经协调,双方依然对付款金额的期望差距较大,难以达成和解,被执行人全某被依法拘留15日。

多方协同,“执拘联动”共破执行难题

“也许通过更多的力量共同参与,这个案件可以解决得更快更好。”执行法官马上联系到被执行人全某的妻子王女士,并委托拘留所的民警,通过“执拘联动”,一起做被执行人全某的思想工作。

果然,在大家一起努力下,调解工作顺利了许多。双方确认了25万元还款金额,分2次付清,并由王女士为该笔还款提供担保。

“我知道错了,自己一个不诚信的行为,还连累了家庭。以后我一定改过自新,做一个讲诚信的人。”最终,被执行人全某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和解协议上签下字。

“现经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友好协商,达成了执行和解。现申请人申请撤回对全某的拘留申请。”随着陆女士提交《撤回司法拘留申请书》,市法院决定提前对全某解除拘留。至此,双方13年的积怨终于在此时获得了实质性化解。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在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故意逃避执行,不仅会损害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还有可能涉嫌违法犯罪,不仅影响个人信用,家庭成员也可能因不诚信的行为而受到牵连,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

法官在此提醒,被执行人应主动履行和解协议,积极配合执行工作。即使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完全履行生效裁判,也要积极与法官沟通,尝试与对方协调,如采取分期履行等方式完成执行,切不可对抗执行,害人害己。积极履行裁判义务,不仅是对法律的尊重,也是对自身和家庭成员负责的体现。愿大家都能够珍惜信用,遵守法律,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下一步,市法院与拘留所将进一步完善、优化机制,在采取司法拘留措施后无缝对接,发挥各自的优势,尽最大努力在司法拘留期间将双方当事人的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或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将矛盾纠纷予以妥善处理,充分保障胜诉当事人权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5-04-1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42883.html 1 3 “执拘融合”发力 十三载纠纷终化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