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点,张兰准时出现在中华村农产品初加工共富工坊,开启了忙碌的一天:清点物资、核定订单、调配人员,再将当天需要发货的蔬菜分门别类装箱,等待送往配餐公司。
这位操着一口地道“仓普音”的姑娘,就是村里的职业经理人。2023年,中华村成立农产品初加工共富工坊,周边农户纷至沓来,但随着工坊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出现管理难、资源调配不均等问题。2024年,村里聘请了拥有德国留学背景、有着丰富项目管理经验的张兰负责工坊的日常运维。
“虽然从小在乡村长大,但从来没接触过强村公司运营,没想到那么有意思。”张兰笑着说。性格外向、眼界开阔、经验丰富,这让张兰在工坊管理上“如鱼得水”,仅一个月就解决了原有机制下存在的问题,推动工坊走上了公司化运营道路。
但张兰的“雄心壮志”远不止于此。“身为职业经理人,不仅要做好工坊的日常管理,还要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张兰说。对此,她化身“接单员”,时常和镇村干部一起去企业“跑订单”,同时,当好“通讯员”,每天做好订单的协调交付,保证“工坊出品”保量又保质。
在张兰的助力下,共富工坊与平湖龙磬实业有限公司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仅用一年便实现百万产值,带动周边数十名村民月均增收超3000元。“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工坊的发展趋势平稳向好,每天都有充裕的订单,今年上半年,产值就已经达到近80万元。”看着精心培育的“小工坊”茁壮成长,张兰语气中满是欣喜。今年,她还延伸共富工坊职能,挖掘“直播+”模式潜力,鼓励农户从灶头走向镜头,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但要想实现农产品价值最大化,还得从提升附加值着手。最近,张兰正忙着一件“大事”——申请中华村文创商标。憨态可掬的稻米卡通形象,印着村标的扇子、保温杯……今年,张兰结合本地农业资源,自主开发了文创产品,农产品摇身一变成了有故事、有温度的消费新体验。“这些卡通形象和Logo都是我和村干部们亲手设计的,等到商标注册完成就能正式上线,届时,村里就有自己的品牌了。”张兰说。
农业玩出新花样,致富有了新路径。张兰的到来,让中华村党委书记谢微叶看到了年轻人身上不一样的朝气。“张兰很专业,既有想法也有干劲,只要她有需要,我们都会全力支持。”谢微叶表示。
当传统乡村智慧与现代青年思维碰撞,就催生出了一种创新融合的发展新模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人。这几年,谢微叶学着和年轻人一样“赶时髦”,成立强村公司,投资参与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一体化等建设,以大项目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跻身500万元,今年,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争取达到700万元。”谢微叶说。在他看来,村强最终为了民富,共富工坊能盘活闲余劳动力,实打实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意义格外重大。对此,他计划在农产品初加工的基础上,推进“中央厨房”供餐新模式,通过打造老年食堂、便民服务站点等,进一步画大“共富半径”。
张兰带领农村阿姨搞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