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5版:平湖教育

王海良:奔赴千万里只为播种教育

人物名片:

王海良,南市学校教师。作为援疆支教老师,他当好“教育播种机”,用实干为当地教育注入滚烫的“嘉兴温度”。

访谈实录:

“这里记的不是课,是沙雅老师眼里的期待,是孩子们望向黑板时的盼头。”与记者视频对话时,王海良打开一本笔记本,里面藏着2024年支教的心路历程。

刚到沙雅,王海良就把“办公室”搬到了课堂,像个追着光的赶路人,跑遍了所有教学点。每次课后,他拉着老师坐在操场边交流,一起打磨教案。“后来再去听那老师的课,师生互动多了,孩子们都举手提问,给课堂带来生气,教学效果也好起来了。”王海良说,“支教不是送现成的‘标准答案’,是帮老师找到让孩子渴求知识的法子。”

为了让优质资源跨过千山万水“飞”到沙雅,王海良成了“云端摆渡人”。他一次次往嘉兴打电话,像牵线的红娘,把那边的教育专家、优秀教师请到线上。17次云端课堂,把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教学技巧的“干货”,变成一股股“教育活水”,滋润到800多名沙雅教师心田。课后,很多老师说,“原来上课还能这么有意思,您这是给我们的课堂开了扇新窗户!”王海良眼底亮闪闪的:“用网络搭一座桥,这里的课堂就多一分营养。”

课堂里,除了孩子的课业,还有他们的冷暖。去年冬天来临前,他四处联络资源,像攒星星似的凑齐1100余套秋冬衣物,挨个儿送到家庭困难的孩子手里。王海良说,“比起教知识,先让孩子裹着暖,他们才会更爱往课堂里钻,才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在青年教师成长这件事上,王海良更像个细心的“育苗人”。他和黄娇艳、朱天秀结成“师徒对子”,听课、评课、改教案,把自己的经验像养分般慢慢输送给她们。黄娇艳磨课到深夜时,他隔着屏幕帮她抠细节,一点不含糊;朱天秀准备命题大赛,他陪着梳理教材重点,像导航灯似的帮她找准方向。当黄娇艳拿下沙雅县青年教师课堂大赛一等奖,朱天秀在命题大赛中捧回二等奖时,王海良比自己得奖还激动:“援疆最骄傲的不是我做了多少事,而是要把本事留下来,让沙雅的老师能更好撑起课堂。”

王海良坚信,把嘉兴的教育经验像种子般揉进沙雅的课堂里,用心浇灌,就一定会长出满树繁花。

2025-09-05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75078.html 1 3 王海良:奔赴千万里只为播种教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