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9日 

第10版:芥子园

三代人的读书梦

  我的爸爸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我们整个民族最水深火热的时代。他三岁丧父,七岁的时候他妈妈我的祖母被日军投下的细菌弹感染,双脚溃烂不治身亡。尽管这样,他对知识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望。村子里有私塾,每次走过那里,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他都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倾听那些同龄人的读书声。

  有一户人家没有孩子,答应给他读书,他就过去做了养子。可是没想到那户人家却说话不算话,每天让他干活,根本不提读书的事。后来,多年未生育的养母竟然生了一个儿子,这下,爸爸更没有书读了。他一气之下离开了那里,一路帮地主人家当长工来到兰溪。1949年,解放了,爸爸跟当长工时认识的几个穷朋友一起参了军。来到部队,爸爸如鱼得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

  多年来,他都会很自豪地说起当年的情景:一个星期学了七本书。就这样,大字不识一个的爸爸靠着在部队的勤奋学习,达到了会提笔写字的程度。后来,退伍以后,他曾进入当年有名的国企——浙江兰溪冶炼厂工作,还被厂里派到杭州学习了半年的电工知识。六十年代,他被精简下放,从此当了一辈子农民。可是,因为爱读书,爸爸在我的眼里不像一个农民。

  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人们还没有脱离贫困。在我还没读小学的时候,两个姐姐就因为家里太穷而辍学。轮到我上学时,学费是能交上了,可是,在我初中升高中的关键时刻,身边没有一个人鼓励我读高中,老师们说:“农村的孩子,读中专就可以了。”因为那时,读中专就可以实现跳出农门的愿望,吃上商品粮。年仅15岁的我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走进师范,决定了一生要走的路。几年以后,看到当年成绩远不如我的同学纷纷上了大学,有了更好的工作,那种懊悔和无奈,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我的儿子出生在二十一世纪,他顺利地成长,从来不用担心有没有书读的问题,也不用考虑是读中专还是高中的问题。他无忧无虑地成长,在我们这座宁静的小城从幼儿园、小学、初中读到高中,直到高二那一年提前进入大学。我曾多次出入儿子就读的这所大学,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洗手间里还提供免费手纸,物质条件一流。更重要的是,有全国最顶尖的教授给他们上课。我真是羡慕儿子能进入这样的大学读书。

  短短几十年,我的爸爸没有机会上学;我有学上了,却因为条件所限,不能读高中,只能选择中专;而我的儿子,却能走进全国一流大学深造。难道是爸爸的智商不如我,我又不如我的儿子吗?不是的,这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不同命运。从我们一家三代人的身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我们中国从积贫积弱,经过改革开放,变得富裕,直到强大!一滴水可以看到大海,兰溪是这样,全国都是这样!有一句朴素的话语,可以表达像我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心中的情感: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幸福美满的生活。

  童姣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