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1日 

第06版:晚晴

中秋话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清明节吃清明粿、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我们小时候吃的月饼就是现在说的苏式月饼。每到中秋节,父亲总是到供销社买来一筒月饼,晚饭后分给大家一人一只,那时候的月饼直径大约只有六厘米,厚度大约一点五厘米,正面向上有一个红印,下面有一张白纸垫着,白纸的大小刚好是月饼外圆的内接正方形,吃月饼的时候,白纸已经变成油纸了。农家也没有现在这么浪漫,要坐在一起赏月,吃完了月饼该干嘛就干嘛,记得母亲会让我们吃完月饼在石磨上磨10斤面粉再睡觉,第二天天晴她可以做索面。在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里,吃到又酥又脆又香又甜的饼皮,五仁、豆沙馅料等,那种口感是绝无仅有的美味。最后连粘在小手上的一点点饼皮,也要用舌头舔掉,来体会最后舌尖上的那么一点点香甜。

  吃完月饼,我问了父母亲一个问题,为什么月饼上要盖红印,下面要垫一张纸?他们也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我猜想大概是体现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一个元素,表现吉祥和节日的喜庆,就像书画家最后作品要钤一枚印章。那张正方形的纸原来是传说在我国元代末年,统治者实行“十家养一元人,五家用一菜刀”的残暴统治压迫,刘伯温组织农民起义,特制月饼,内中暗藏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起义,结果起义成功,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以后中秋食月饼之俗更为流行,月饼上的正方形纸条也保留了下来。

  改革开放,使伟大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月饼也由原来的苏式单一品种向多样品种转化。按产地分有:京式、广式、苏式、台式、滇式、港式、潮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包装也越来越漂亮,广式月饼以其皮薄、馅大,口感松软、细滑,表面光泽突出等特点,流行于全国各地。

  如今中秋节的节日气氛也更加浓厚了。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成了节日的礼品。现在无中秋可以吃月饼,而无月饼则不成中秋,今年中秋胜往年,品尝月饼庆团圆。

  退休教师 陈龙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