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 

第10版:芥子园

吴士元和他的老师(节选)

  ● 汪建敏

  人物介绍:吴士元(1913~1994年),字正绶,号秋光。浙江兰溪诸葛回回塘村(现属建德)人。曾任兰溪中医院首任院长,浙江省中医院首任中医科主任,浙江医院副院长,全国首批名中医,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浙江省中医学院特邀顾问,浙江省首批授于中医高级职称专家之一,从事中医临床六十五年。

  在吴士元中医道路上,有一批素质较高的老师给予他良好的教育与熏陶,为他走向人生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其中张山雷和吴荫堂两位是对他有深远影响的老师。

  吴士元出身于耕读世家,其父吴时涛仍是前清太学生,幼承父训,有志于诗书。青少年时正值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时局混乱,烽火仍然连城,为家庭生计所迫,遂想以医谋生,他企盼得到名师指导。

  当时,在浙江中西部,张山雷的名字如雷贯耳,人们都知道他主持的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办的非常红火,教材讲义都是他自己编写。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声望。吴士元对他仰慕已久,渴望求学于他门下。适逢兰溪中医专门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吴士元参加了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1928年,16岁的他踏上求学之路,他怀揣着家人和自己的梦想,顺利进入兰溪中医专门学校(药王庙内)学习。

  开学第一堂课,张山雷讲得别出心裁,在兰溪中医专门学校的讲台上,不对新医旧医之间评议,也不对祖国医术如何辉煌絮絮不休,却来演讲“国医之未来”。说是“未来”,却从“现在”破题。

  民国时期,中医排除在正规教育系统之外。张山雷所述的国医陷入困境,他鼓励学生们要向前辈医家那样,在困难面前敢于挑战,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们受到鼓舞,吴士元便是其中之一。

  在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学制分预科、正科。预科二年,正科三年(后改二年),在预科的基础上,以临床各科为主要内容,学生上午随老师临证,下午学习临床各科,使其学用结合。

  中医古籍文字深奥,特别是四大经典更是隐晦奥涩,言简义深,很难读懂,还有删节、断简的痕迹,初学者一般都是捧书诵读,不解其义。而吴士元却不同,由于古文基础扎实,特别是阅读能力强,经典著作的重要篇章,他不仅默读几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于是,他“朝勤夕思,手不释卷”,他把四大经典,作为终身诵读之书,日日不辍。

  中医学校老师见此,甚为惊讶,认为吴士元曾学过中医,有“童子功”。因此,老师测试了其它名著选段,吴士元仍是能过目而识其要义,大家叹服不已。老师们心中暗暗称道:“真是奇才,将来肯定不是泛泛之辈”。

  同时,他是“兰溪中医求是学社”的活跃分子,保留至今的吴士元学术论文和课间作文中可以看到,其古文基础之扎实,书法功底之深厚,的确不像出自17岁青少年之手。

  在这些文章中,有要作济世良医的《上医医国论》中写道“……范文正有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以医医人,以相医国,其同功也。”、《国耻不可忘论》、《习医非谋利说》;有治学心得《学贵有恒说》、《凡事成于有恒说》;有游览大好河山的游记《暮春野遊》等文。内容丰富,文笔秀丽,字字珠玑,寓意深刻,阅后定受其益。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预科的课程基本上牢记心中。吴士元领悟能力极强,而且辨才无碍,加上饱览群书,学术见解的锋芒和论辩的才气逐渐显露。当时,吴士元有着懵懂的想法,想早点涉足临床课程。

  有一天傍晚,他走进了张山雷的书房,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张山雷平时很欣赏吴士元的才华,时刻关注着这颗好苗,对于好苗的出现,他更不能松懈,要正确地引导。他平时貌似严厉,法度严谨,但教起学生来,却能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训勉备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能骄傲啊!医学是无止境的。”张山雷用屈原的名作《离骚》来提醒吴士元,学医之路是漫长的,要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这个当头棒喝的教诲,吴士元一拍脑门,脑洞大开似的顿悟,连忙说:“先生我错了”。这种教诲是别处得不到的,一生遇不到几次,特别宝贵。

  张山雷学识渊博,经史子集,诸子百家之书,无不涉猎。对医药经典及历代名家著作,朝夕钻研,是儒、医兼通的大家,其著作达30余部,数以百计的文章。为近代杰出中医教育家、著作家、医学家、训诂学家。

  吴士元知道,他的老师是一位精通岐黄、望重当时的饱学之士,让他没想到的是,老师除了医学造诣之外,学问涉猎还那么广,甚至可以说,无所不知。因此,吴士元为能遇得名师而更加勤奋学习。

  张山雷也早有耳闻吴士元是个“神童”,但是他没想到这个孩子还能如此勤奋刻苦学习。因此,张山雷心中预言:天才加勤奋,将来肯定有一番作为。

  吴士元经过不断的精心研读,对传统中医理论典籍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一个辨识透辟的阶段,成为一代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