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0日 

第06版:晚晴

从大厅学堂到现代化教学大楼

看校舍建设的巨变

  ● 张守仁

  历史的延续、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从来离不开教育。解放后,党和政府为彻底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的鼓舞下,各地陆续兴办各级各类学校,使广大民众的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乡村中小学最大的变化是校舍设施建设。从大厅学堂三合土校舍,预制板的教室,到现代化教学大楼,足以说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经济发展典例。

  我是大厅学堂的学生,也是大厅学堂的教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乡村八九成的学校设在大厅内、祠堂、庙殿内。我于1955年在上塘坞大厅读初小的;高小在游埠塔元殿的游埠小学就读;1959年,初中在游埠西山殿的兰溪第二初级中学(现游埠中学)就读。

  1966年9月参加工作去圣山公社在西西坞小学任教。学校设在西西坞大厅,十八位学生进行三组复式教学。大厅前进是教室,后进是生产队牛栏,上半年生产队请木匠师傅修理农具也放在大厅。木匠的锯板声、敲打声、钉钉声乱成一团,造成学生无法上课。后来,我去了圣山公社柳唐章小学任教,学校又设在大厅内。大厅上进是教室,下进是粮食加工处。我总记得加工大米是一台高大的柴油机带动,“嘭、嘭、嘭”的发动声,振动得大厅都在摇晃。柴油烟雾造成大厅一片漆黑,使我无法教学,我多次向完小领导和大队干部反映,最后把加工粮食放在周末进行。

  这种大厅教学的滋味,许多农村老师都经历过,都有共同的感受。

  到了1969年“学校办在家门口,让孩子就近上学”,在小学不出村,上初中不出队,上高中不出社的口号下,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外地教师回队任教。我也不例外,从圣山公社柳唐章小学回到金湖公社伍联大队任教(现刁家行政村),伍联大队有七个自然村。在就近办学的情况下,办了三个村小,分别是上塘坞村小设在后坞大厅,东张村小设在东张大厅,刁家村小设在刁家大厅。

  知识青年回城后,他们的原用房用三合土分隔成三个教室一个办公室,把三个大厅村小合并成单门独院的伍联小学。从此,结束了大厅学堂的教学。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几年后,村小生源逐年下降,班均学生不足15名。1991年农村小学开展布局调整,合并村小扩大完小,一个乡镇只保留几所小学。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师生用房十分关注,教育基建经费成倍增加,改造危旧房提上了议事日程,资金采取国家拨款、乡村集资、企业捐助、教育费附加,多渠道解决危旧房改造经费。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兰溪市教育局成立了基建科,全面把握进学校基建质量,从土地征用,大楼设计,到严把施工质量关,把乡村学校大楼建成了农村最漂亮的房子。

  从大厅学校到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正如一位分管教育的乡镇干部在大楼竣工时说,新的教学大楼好比一座大花园,让祖国的花朵在这座大花园内茁壮成长,今后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越来越富强,越来越强大。

  (注:作者为兰溪市游埠镇小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