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微荒废也是不作为
■ 斯 远
12月9日,新浪微博上有网友发现,认证为“中共镇原县委宣传部官方微博”的“蓝V”政务微博,竟然多次发布“测算合婚开财运”的宣传图。当天下午,甘肃省镇原县委宣传部回应称,该微博只在2013年开通后用过两年,其后便长期弃置,2016年疑似被盗号,所以发布了许多不当信息。目前,这些信息已被删除。
尽管事件发酵之后,官方对此作出了回应。然而,回应中依然有许多让人不解的地方。比如,为什么官微用了两年,就弃之不用了?官微被盗号又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关于官微发布不当信息一事,当地有关部门此前是否知悉,又为何没有及时处理?
这一事件,暴露出一些政务微博“随用随弃”的境况。政务微博刚刚兴起时,各地政府的各机关部门一拥而上,遍地开花。不久之后,这股风潮又迅速退潮,只留下了一个个了无生气的账号,沦为无人问津的“僵尸”。
大量政务官微沦为“僵尸”,是对政府资源的一种浪费,显然是有问题的。尽管一些单位部门确实有停更的理由,但这种现象的大范围存在,暴露出政府治理的粗放与漫不经心。
政务公开当然应该借助便捷的信息渠道,但对于一些地方而言,开了官微,并不意味着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就跟上了互联网时代的节奏。说到底,大量政务官微荒废,根子还是在于部分地方单位的不作为。他们之所以开通政务官微,本意不过是为了敷衍、跟风。也正是因为其出发点就是为了应付,所以即便开了官微,也很难做出实绩,长期坚持。
有鉴于此,对于各地政府旗下的“僵尸官微”“僵尸网站”等,有关部门还应及时清点,该清除的清除,该追责的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