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率与达标率大幅提升,投放与装运监管难题待解
据了解,目前,在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7.7万个小区和4900万户家庭,居民小区覆盖率平均达到53.9%。其中,上海、厦门、杭州、宁波、广州和深圳等18个城市覆盖率超过70%。
垃圾分类达标率也不断提升。广州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6%,已经超过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2020年底达到35%以上的要求。
上海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已从2018年的15%提升至90%。根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最新统计数据,上海市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较2018年12月增长3.7倍,湿垃圾分出量增长1倍,干垃圾处置量减少38%,有害垃圾分出量同步增长13倍多。
与此同时,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垃圾分类政策落地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地方条例明确“不分类不收运”,制定了第三方不定期抽查小区的方案。但基层人员表示,对于没分好的垃圾,环卫车辆不敢不收运,否则大片区域垃圾腐烂影响城市环境和正常运行。上海市一名基层人员说,对小区分类抽查频次较低,“小区一年可能只被检查三四次,震慑作用不够”。
倡导使用环保循环袋的“蔚路循环”团队创始人王曦认为,垃圾分类目前主要靠行政手段和社区宣教引导,建议厘清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责任,同时让居民看到垃圾分类的经济和环保价值,全社会共同发力做好垃圾分类。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环卫处处长徐志平建议,探索以技术加管理的方式代替目前主要靠人工值守的监督方式。阿里巴巴环保业务负责人曹启明建议,通过二维码、视频监控识别、物联网感知等技术,实现从投放到处置全周期的数据收集、共享并进行智能化分析,更好地识别、监督混投、混装、混运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