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3日 

第08版:健康兰溪

新冠肺炎遇上流感季,该如何区分?

  当前是新冠肺炎防控关键期,也是流感高发季节。当新冠肺炎遇上流感季,该如何区分新冠肺炎与流感、普通感冒呢?该如何正确认识新冠肺炎,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近日,新华网邀请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况九龙教授,和我们一起分享新冠肺炎的相关话题。

  新华网:新冠肺炎是如何传播的?

  况九龙: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是由病毒生物学规律所决定的。目前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的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尤其是在没有安全防护情况下与病人和传染源的接触。另外,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里长时间的暴露也有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但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尽管在粪便中检测到病毒,但消化道传播目前还有待于流行病学的进一步观察和证实。

  新华网:新冠肺炎会对人体造成哪些损害?

  况九龙:新冠肺炎始发于肺部,它和流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感染以后病人可能出现咳嗽、打喷嚏、发烧等症状,最后发展成肺炎。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病毒复制期,第二阶段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肺损伤,第三阶段就是修复。

  病毒入侵后,我们的身体会开始战斗,向肺部输入免疫细胞,清除损伤,修复肺部组织。正常情况下,发炎过程会受到严格控制,并且仅限于被感染的区域。但有时免疫系统会失控,免疫细胞杀死所有的东西,包括健康组织。由于引发的炎症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会进入循环系统,引发多个器官的系统性问题,出现肾功能衰竭、心肌损害、心力衰竭、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

  新华网:出现呼吸道症状,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新冠肺炎?

  况九龙:新冠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闭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重症患者多在发病后1周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严重患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如果出现早期临床表现,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表现,并不意味着已经被感染了。但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C)、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武汉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新华网:当下正处于流感多发时期,怎样区分流感与新冠肺炎?

  况九龙:感冒的临床症状主要以鼻塞、流鼻涕、打喷嚏为主,症状较轻。没有明显的发热、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等症状,体力、食欲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影响。感冒的人一般都是上呼吸道症状比较严重,全身表现症状一般较轻,一般没有生命危险,吃药后症状会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且7天左右一般可以自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症状仅有一点发热、咳嗽、畏寒以及身体不适,但是随着病程的发展,不仅会出现发热、咳嗽的症状,而且还会出现乏力的症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约50%的患者多在3~5天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一周后病程会逐渐加重,发展到肺炎,甚至重症肺炎,会出现呼吸加快、呼吸衰竭、多器官损害的情况,甚至会导致死亡。

  如今是感冒、流感的高发期,务必谨慎判断自己的状况。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疫情判断,特别要注意(1)发病前14天内是否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2)发病前14天内是否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即确诊病人)有接触史;(3)发病前14天内是否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患者;(4)是否有聚集性发病。

  新华网:哪些是新冠肺炎易感人群?

  况九龙:老年群体、“人流密集场所”的人群、本身存在“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生活习惯不好、自身免疫力较低的人群。

  除此之外,像小朋友、孕妇以及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也都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这些人更需要在生活中“重点防控”,避免被疫情侵袭。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