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4日 

第10版:芥子园

文洪与我共办《兰江文艺》

  1968年,我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兰溪县委(当时叫兰溪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工作任务一是整编兰溪县婺剧团、越剧团,新建兰溪县革委会文工团(兰溪婺剧团前身),排演样板戏;二是组建业余文艺创作队伍,创办金华地区首个地方文学刊物《兰江文艺》。由于人手不够,便想到基层单位抽人。我听人说,有位小青年天天在写文学作品,而且已有成果,是反修路五七小学(今兰江小学)的语文老师,叫徐文洪。

  我想办法找到了他的住处,在一个陈旧的二楼。狭窄的楼梯,走上去“吱吱”作响,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天花板和四周墙壁糊着发黄的旧报纸,桌上、床上铺满了书和稿纸,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白色稿纸,仅是大大小小的黄裱纸罢了。

  说起文学创作,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金光大道》,我们两人聊得很是投机。他那留着小分头的脸上,荡漾着快乐的笑意。说罢,我们还手牵手到延安路光明饮食店吃了一碗兰溪馄饨面,9分钱哦。

  从那以后,他每天下课立即赶到政工组来,拟写《给全县文艺爱好者的征稿信》,修改作品。征稿信发出不久,就收到来自全县四乡八里的许多来稿。方一新、诸葛珮、赵经文、朱德才、施福山、骆一平、徐国平、赵有根、罗加、赵文卿等第一批作者,把他们创作生涯的首份作品寄送过来。

  埋头修改好文稿,文洪就急急忙忙赶往当时设在东门头的兰溪印刷厂,校对《兰江文艺》的印刷稿。当时也没有电脑排版技术,全靠人工撮铅字,一个字一个字拼排出来。每次他捧着校对书页回来,只见他两手墨黑,脸上、衣服上也是星星点点的油墨,但脸上却布满灿烂的笑容。全县作者的作品,变成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印刷稿,哪有编辑不高兴的?其中,方一新的报告文学《上华红灯》、朱德才的处女作小说《没有枪声的战斗》,还被省级刊物采用。

  有一天,我的肚子突然痛得蹲在地上站不起来,到人民医院一看,是急性阑尾炎穿孔,需要立即住院、动手术。当时,堂堂人民医院住院部只有两座两层小楼,病房床位已满,我就住在走廊上。我是义乌人,在兰溪无戚无亲,文洪闻讯立即赶来,还背来一个陈旧的竹躺椅。整整六个冬夜,我们在弄堂寒风和福尔马林的气息中相互陪伴,畅谈《兰江文艺》上业余作品的修改方案。他还走进多个病房,采访了许多医生、病人。回来后,他高兴地对我说:我有素材了,准备写一篇小说,叫《治病》。不久,这篇小说果然在省级文学刊物发表,还多次获奖。这下,文洪搞创作的劲头更大了,专攻儿童文学,是浙师大校长、全国儿童文学领军人物蒋风教授的得意门生,还加入了浙江省作家协会。

  后来,他离开学校到兰溪市政协工作,为兰溪文史工作作出很多努力。退休以后,担任兰溪市老年书画协会会长,自己也作画、写诗、著文不止。奇怪的是,其他人画的都是翠竹、墨竹,他画的却是红竹。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翠竹、墨竹,常常使我想起林黛玉住的潇湘馆,风凄凄,情悲悲,好难过,我想暖和一点,多些阳光,所以画红竹。哦,原来如此!这使我想起他送我一个笔记本上的一段话:做个安静的人挺好。不喜欢争抢,信奉是我的跑不掉,不是我的抢不来。一群人喧闹,我负责微笑。不太大喜也不太大悲,世间仅此一次,所以从从容容随遇而安,不被别人打乱节奏。欣赏他人,你有大世界,我有小世界。如此甚好,从容而行……

  安息吧!文洪。在天堂,继续画你的红竹。

  李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