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1日 

第01版:头版

聚焦三大功能 做强矛调中心

兰溪在全省互学互比视频会上作经验交流

  记者 杨一之

  导报讯 昨天上午,全省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互学互比视频交流会召开。会上,兰溪市委书记陈峰齐以“聚焦三大功能 做强矛调中心”为题作了经验交流。

  兰溪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林纪平,法检“两长”等参加会议。

  陈峰齐说,去年以来,兰溪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要求,以“聚在中心”为基础、以“联在村镇”为纽带、以“和在民心”为目的,建成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走出基层善治新路径。

  “矛调中心运行一年来,成效明显,其中一审民商事收案同比下降17.35%,四级走访总量同比下降21.2%,初信初访化解率同比增长45.3%。”谈到具体做法时,陈峰齐重点从三个方面汇报了兰溪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建设的经验做法。

  首先是聚在中心、做强实体,发挥中心统筹功能。兰溪把矛调中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集聚资源、完善功能、做强平台,推进中心实体化运行。一是高规格整合,明确中心为市委直属正局级事业单位,形成“一厅六区”功能布局。二是高效率运转,以市人民调解委员会为班底,引进10家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完善“六调联动”机制,实现多元化解。三是高标准保障,线下设立无差别受理窗口,线上开发内部协同系统,实现案件“受理、引导、信访、调解、仲裁、诉讼、援助”全链条可查询、可跟踪、可评价。

  第二是联在村镇、贴近基层,发挥中心辐射功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中心带动镇村,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一是创新“巡回调解”模式,建立1支市级巡回调解团和20支巡回调解小分队,采用“定期驻点”“随叫随到”方式开展业务指导、难案化解等。二是创建“一站合署”阵地,建设镇级矛调中心,推动“两所一庭一室”合署办公,增强镇级化解功能。三是创立“两员融合”机制,实行“排查+化解”责任一肩挑,实现专职网格员、调解员队伍融合,做到矛盾纠纷抓早抓小、即排即化。

  第三是和在民心、惠及民生,发挥中心兜底功能。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拓展矛盾纠纷化解服务,确保案结事了人和。一是疑案督办解民困。中心具有协调疑难复杂案件的职能,对已穷尽诉讼、调解、仲裁等化解方式的诉求,中心直接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帮扶等手段,打通部门堵点,形成会议纪要,由市委督查室督办解决。二是类案类判顺民意。对多发矛盾纠纷进行梳理归类,强化对共性问题的分析,提出政策制定、执法司法建议,实现化解一案、解决一片的效果。三是“事心”双解化民忧。引进15家社会工作专业团队,打造“兰心工坊”,提供情绪疏导、危机干预等心理服务,实现“事心”双解。四是雪中送炭暖民心。对在矛盾纠纷调处中发现的困难群众,开展涵盖扶贫、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延伸帮扶。

  “兰溪将深入贯彻本次会议精神,以‘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提升矛调中心建设质效,以高质量的‘一站式服务’让群众满意。”陈峰齐最后说道。

  在点评时,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委建设县级矛调中心协调小组组长王昌荣对兰溪矛调中心建设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兰溪实行线下无差别受理、线上全链条管理,并对案件进行“回头看”,对出现问题或处置不及时的,约谈乡镇、部门“一把手”这一过硬举措十分值得肯定,有效确保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会议强调,接下来,要把矛调中心建设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特别要大力推进新时代调解工作,围绕加强县、乡、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推动律师参与调解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调解员选拔、培训、保障、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工作,领导干部带头进中心化解纠纷等6个方面开展互学互比,加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调解工作体系,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元调解工作格局,不断提升中心工作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