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9日 

第08版:古韵兰溪

戴名世、陈夔龙笔下的

兰溪城隍庙、绍兴会馆和赵氏园

  戴名世(1653~1713年),安徽桐城人,晚年号称南山先生。他是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的榜眼,后在“南山集案”文字狱中被害。康熙四十年(1701年),浙江学政姜橚巡视各府学校教育,并主持岁、科两试,戴名世作为他的幕僚随行襄助。

  据戴名世的《辛巳浙行日纪》记载,康熙四十年二月初八日,姜橚一行从严州坐船经过兰溪前往衢州,这是戴名世第一次来到兰溪,但没有停留。半年后的十一月初十日,姜橚一行又到达金华。十一月二十四日,前往衢州,这一天,他们在兰溪宿夜。

  在兰溪逗留的两三天里,戴名世沉浸在兰江风情之中,他慕名来到城隍庙观赏凤尾树。凤尾树,即铁树,其中苏铁是我国南方的庭院观赏树种。兰溪城隍庙里的这棵铁树居然引得戴名世亲临其地,足证它有特奇稀罕之处。三百年后婆娑世界中,这棵载入史册的凤尾树还生长在人间吗?记得人民北路的花园里,有棵苍老的铁树,如今不知在何处。

  戴名世还游玩了塔山赵氏园,这座园林让戴名世流连忘返,那么,赵氏园在何处呢?塔山在兰溪的南门外,同仁塔曾经就建在山上。《光绪兰溪县志》卷八“古迹”中记载了几处园林胜境,其中位置在兰溪南门外的有如下二处:一、佳山水亭,《东阳山水记》说这个亭“在兰溪城南塔下,”以前的方志把它称作“城塔小亭”,并说这个亭“在城南塔下沙头”。二、松坡,“在县南隅”,元代赵必璇建造,他的儿子赵良恭在这里拜吴师道为师学习儒家文化。那么,戴名世笔下的塔山赵氏园是不是上面二处古迹的其中一处呢?目前很难确定。

  不过,令人惊喜的是,在兰溪地方志上没有明确记载的“赵氏园”,二百多年后居然又出现在清末民初著名政界人物陈夔龙的几首诗中。

  陈夔龙(1857~1948年),字筱石,号花近楼主,贵州贵阳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中进士,宣统元年(1909年)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清朝灭亡后,陈夔龙辞官退隐上海。

  民国初年的三月,陈夔龙前来兰溪游玩,写下多首描述兰溪的诗篇,在他的诗作《东游纪事四首示同游诸子》中提及赵氏园林:

  赵氏好园林,小憩足游骋。

  踯躅花正妍,鼠姑妆始靓。

  杰阁界芳池,远溯餐馨径。

  绝似桃李园,夜游置灯檠。

  陈夔龙游览赵氏园林,观赏了园中提早开放的牡丹花,他兴致勃勃地写了一首《赵园牡丹早开》的诗:

  重台疑似笋班排,秾艳凝香迤逦开。

  却喜兰溪花信早,此行特为牡丹来。

  他还有一首诗也是描写赵氏园林的,名为《王幼棠明府招饮赵氏园林》,即兰溪统捐局长王幼棠(王传珍)在赵氏园林设宴款待他:

  万千红紫一齐排,小阁餐馨三径开。

  遥指告天台下路,好留后约待重来。

  诗中夹注:“赵氏为清献后裔,清献昔有餐馨径,今以名阁。”可知当时赵氏园中还有一处以赵抃(1008~1084年)故事“餐馨径”命名的亭阁。

  诗中还有一条夹注:“邑中告天台新筑成,幼棠约游,未果往。”王幼棠邀请陈夔龙游览兰溪城里新修建的告天台,但没去。他在诗中流露出未能登台一览兰江风光的遗憾,表示有机会一定再来:

  告天闻有台,缩版功未竟。

  他日倘重来,焚香发歌咏。

  岁月变幻,物换星移,一百年过去了,兰溪城隍庙风尾树、赵氏园都神秘地在历史记忆中消失。幸有老城东门外的绍兴会馆正在整修待新。当今,兰溪古城复兴在即,倘若有识者能让一些古迹重现或复原,想必能为古城添些历史文化底蕴,引人回味、使人感怀、让人流连,那确是十分有意义的。 (蔡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