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 

第06版:古韵兰溪

◎ 史海钩沉

白雁钗畔公司船

  明代永乐丙申洪水将施家村前冲积成一条狭长沙洲,俗称施家滩。沙洲一直延伸到下埠头村前江中,将下游江水一分为二,成了一条回龙分叉,形似古时妇女发髻上的金钗。分叉水势倒流、平缓,成了著名的天然避风良港。施家滩地势狭长,黄沙淤积,卵石遍布。

  江岸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牧童戏耍;江边水草丰盛,鱼虾成群,灌木丛生。白雁钗是镶嵌在下埠头村前的一条绿色缎带。下游船只行驶到白雁钗,都要收纤停靠,然后划船驶入西岸主航道。

  船夫们都能看云识天气,一旦风高浪急,天气恶劣,过往船只都要进入白雁钗停靠避风。

  白雁钗地理位置独特,水路交通便捷,埠头桅樯林立,商贾云集,酒店茶馆俱全,下埠头成了繁华商埠。

  清初到民国至解放后漫长的一段时期,兰江成了黄金水道。兰溪的大型彩色箬篷船承担着长途客运的“公司船”,经常穿梭于兰溪与梅城之间。

  公司船船体硕大,设彩色箬篷,美观醒目,类似于现代的豪华大巴。公司船舱内,船舷两侧设两层二十个卧铺,中间为走道。卧铺舱票价昂贵,但舒适,其余皆为统铺。每床卧铺都有一个平拉木制小窗口,供旅客观景用。

  俗话说,天下三件苦:砍柴、拉纤、跟官苦。逆流而上的船只,配有五至七个纤夫,脚穿头发丝编织的草鞋,晚上手持火把,沿着江岸拉纤。这种鞋子在纤道上能起防滑作用,冬天还能保暖。遇到险滩,纤夫哼着铿锵的“嗬呀!嗨呀!”声,有节奏地拉着船只前行。河道转弯处,纤绳摩擦堤岸,发出“唦唦”声。

  公司船行驶至白雁钗,纤夫收纤上船。公司船转向主航道,头篙就给舵手高喊指令:“缸灶面—”(指船右侧煮饭做菜的小型陶制灶台这边)忽而又喊“外面—”(指船的左侧)。舵手按头篙指令一边用脚推动舵把,一边在船尾跨着两步半的方步来回摇橹。身旁缸灶炊烟袅袅,锅中煮着纤夫们吃的蒲包饭。

  前舱船舷两侧分别配置3位桨夫,挥舞着6匹大桨,将船划向对岸主航道。“头篙”身强体壮、机智灵活、航行经验丰富,行驶时篙篙着点,决不虚发。他将篙尾顶着腹部推篙前行,或用肩膀顶着篙尾前行,如果竹篙未能着点,急流中横行船只势必侧翻入江,后果不堪设想。

  “呜!呜!呜——”海螺声吹响三至五遍,预示着公司船即将收锚起航或靠岸。沿途渡船便靠向公司船接送旅客,别有一番韵味。江上航行的还有短途客运的交通船、运货的义乌船、兰溪船、梅城船等在兰江扬帆穿梭或拉纤前行。

  白雁钗畔公司船是兰江上一道独特风景线。

  (黄治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