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1日 

第04版:诗路兰溪

沉浸式体验 多媒体传播

兰溪:数字化建设让文物“活”起来

  记者 蒋宇欣

  导报讯 近日,三星堆考古发掘再次引发全国上下对文物的关注。社交平台上,一个个“文物”隔空喊话,鲜活精彩,热闹非常。如今,科技带来的改变,让文物有了更多展示的可能性。而在兰溪,一场场历史和时代同台也正相遇上演。

  昨天下午,记者走进天下江南景区的章懋故居,看到一个活灵活现的“枫山先生”跃于墙上,正与游客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而在另一头的胡应麟故居,游客只需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时空,通过左右晃动,一边听着讲解,一边360度全方位欣赏历史书中的美丽场景。

  这一项项科学技术的运用,让“安静”的文物瞬间“活”了起来。

  兰溪自唐咸亨五年建县以来,有近1400年的历史,境内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村落、文物建筑的等级和数量,均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兰溪积极推动文物和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弘扬,互联网、AR和VR等数字化新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使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在兰溪市博物馆,有一处空间吸引观众频频拍照留念。这里,通过声光的影音效果,复原了千年前兰江两岸码头的鲜活场景。“这种实景展示的形式更加直观,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游客周先生说。

  在馆长郑建明看来,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文物保护工作不再是保守教条、死守阵地,而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科技数字手段,以数字赋能“活”化文物,为观众提供更为沉浸式的体验和便捷的服务。

  去年,受疫情影响,线上服务优势凸显。市博物馆与融媒体中心合作,开设了“兰溪藏宝”栏目,以馆藏文物“一物一故事”为题,为市民生动地讲述了文物背后的前世今生。同时,积极开展“云展览”“云直播”“云活动”等线上服务,打造文化享受和交流的新平台。

  此外,市博物馆通过三期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先后完成了线上展厅360°导览、珍贵文物三维建模数据库、文物环拍数据库、3D文物及纪念书签打印体验、数字文博长廊等一大批数字化服务增效项目的建设工作。

  “让文物‘活起来、会说话’,自然就会被更多市民喜爱。”郑建明表示,随着各项数字赋能工作的不断推进,线上文物的“活”性也逐渐显现。“我们将会继续研究探索,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开放共享,让更多人感受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