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 

第06版:专版

人脸识别、无人值守、大数据监管……

兰溪垃圾分类迈向智能化时代

  记者 姜一峰/文 方 昊/摄

  导报讯 扔垃圾前先“刷脸”,系统识别后分类投放口就会自动开启;大数据动态分析,垃圾称重和积分换算一键搞定;智能监控探头全天候运行,实现垃圾投放源头追溯……这两天,在兰溪市游埠镇洋港村,一座颇具古典韵味的智能垃圾投放点成了村民每天的“打卡点”。据悉,这处垃圾分类站点是兰溪首个农村智能化垃圾房,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可回收物存放等功能于一体。

  “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验证用户身份后,垃圾投放柜柜门打开,且全程配有语音指导投放提示。村民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后,智能设备立刻生成数据,屏幕上精准显示垃圾投放的时间、类型、重量和分类质量。”垃圾分类站管理人员介绍,这台智能设备主要运用了AI人脸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和数据化等手段,对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精准识别并实时上传到监管平台,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垃圾投放行为全过程记录。

  眼下,借力智慧赋能,兰溪垃圾分类逐渐从“新时尚”变为家喻户晓、人人践行的“老习惯”。在黄店镇王家村,村民们垃圾分类时不仅同样用上了“黑科技”,还巧花心思将投放进去的垃圾变成积分取出来。

  “刷脸投放后,垃圾箱会根据居民投放的垃圾自动进行称重,积分会自动到账,到了年底可以用来兑换垃圾袋、肥皂、卫生纸等奖品。”在王家村的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点前,村民王大伯一边投放垃圾,一边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他的“战果”:“喏,系统显示我刚刚投放的易腐垃圾重3.4斤,获得了3个积分。”

  据悉,今年以来,兰溪按照“城乡一体、数字赋能”的原则,持续深化以数字赋能推动垃圾治理迭代升级,大力推进垃圾分类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并对现有投放点进行升级改造,积极探索垃圾分类由人工传统管理向智能化、大数据管理的转变。

  “数字赋能让垃圾分类监管更聪明。”兰溪市垃圾分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还将自动对居民分类参与次数、投放量、投放准确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垃圾分类无人值守,以及后期的行为督导、日常执法等提供有力支撑。

  接下来,兰溪将全面构建生活垃圾数字化治理格局,做好“无人值守”智能化投放点整体建设规划。同时,深入推进智慧环卫、智慧城管、“两定四分”监管等平台的融合,建立生活垃圾全流程监管体系,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精细化治理和数字化监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