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治冬病 养生要趁早
记者 蒋宇欣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因天气炎热,人体出汗较多,皮毛腠理疏松,容易感受外邪,若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或因贪凉饮冷,造成内寒过重,从而导致体内阳气的虚衰,容易导致乏力、倦怠不适,甚至兼有脾胃不和、纳呆胸闷。因此,“三伏天”也是养生的重要时节。
在起居方面,夏天昼长夜短,阳气升发向外,过早上床会由于气躁心烦而不容易入睡。因此,市民应当顺应夏季阳消阴长的规律,早起晚睡,建议晚上11时左右上床,早上7时左右起床。午饭后,适当午睡30分钟,既能避开盛夏中午的炎热之势,又可补充睡眠、消除疲劳,及时恢复精力。但年老体弱的人,应按照自身的作息规律,以保持充沛的精力和睡眠。同时,应注意室内通风、凉爽,与室外温差不应过大。
饮食上,进入“三伏天”后,人们往往喜爱用冷饮消暑降温,但冷饮过量会导致腹痛、腹泻等病症。特别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因为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健全、老人脏腑机能逐渐衰退,故小孩及老人更易出现此种情况。因此,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过量进食生冷食物。
另外,“三伏天”天气炎热,出汗较多,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鲫鱼、草鱼、鸭肉等,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也可配合药膳进行调理,还可以常饮生脉散以益气生津。
除了吃,夏季的运动是不可或缺的。专家特别提出,阳光是补足阳气的重要来源。因此,夏天运动时尽可能选择在室外,可利用早晚阳光比较柔和的时间进行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入伏后也进入了一年中治疗“冬病”的最佳时节。冬天常见的鼻炎、风湿性关节炎、肺心病等都可以在夏季三伏时令有效预防和治疗。中医讲究“春夏养阳”,此时运用补虚助阳或温里散寒药物进行穴位敷贴治疗,能够借助自然界的强大阳气,充分发挥药物通过穴位经络对人体的治疗作用,使脏腑安和、阴平阳秘、身心健康。对于很多慢性虚寒性疾病,在“三伏天”进行穴位敷贴,能最大限度地以阳克阴,驱散体内阴寒之气,将冬病夙根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冬病夏治、减少甚至根除慢性病复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