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0日 

第05版:关注

你买的药能不能一起吃?

兰溪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提醒:没症状不要乱吃,要避免重复、过量用药

这几天,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不少市民担心“阳过”,出现了跟风囤药的现象。但药不能乱吃,尤其是多种药物混着吃,可能会出大问题。

那么,万一“阳了”,可以缓解症状的药物有哪几类?具体该怎么吃?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我省第一波疫情高峰预计在明年1月中旬左右

18日下午,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第123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指出当前我省疫情主要呈现3个特点:一是感染人群近8成为中青年,“一老一小”等脆弱人群虽然仅占7.4%,但是专家研判随着疫情发展,后续将逐步升高。二是98%以上病例为轻症和无症状,没有出现重症危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三是流行毒株以奥密克戎BA.5.2和BF.7为主,暂未发现XBB和BQ.1等毒株。

根据国内外多个疫情研究模型测算,我省第一波疫情预计在明年1月中旬左右迎来高峰,这期间又恰逢农历新年,疫情将伴随人口流动加速传播。

浙大一院药事管理科主任卢晓阳建议,有些轻症患者会出现发烧,这个时候可以进行体温监测。如果发烧没有超过38.5℃的时候,建议首先优选物理降温,比方说温水擦浴。

如果超过38.5℃,可以用一些退烧药。但是用这些药也不要超过三天,如果高烧三天不退的话,最好到医院的发热门诊去治疗。所以,一般不要一发热就马上吃退烧药。

如果出现喉咙疼、喉咙干,有“刀割喉”这样的情况,可以服用一些缓解喉咙肿痛的中成药含片。比如,西瓜霜含片、草珊瑚含片、金嗓子喉宝等,这些药物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效果。这些含片也是吃一种就够了,不要好几种一起吃。

吃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避免重复吃药

面对疫情,我们既要做好防护,也要避免不必要的囤药。在安全用药方面,兰溪市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刘琳芬给出了几点建议。

“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明显减弱,经临床观察,感染后大多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可以居家隔离康复。”刘琳芬说,虽然市人民医院最近没接诊过因为感染新冠乱吃感冒药、退烧药等引发的肝功能损害或肝衰竭的患者,但在居家用药方面,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没有症状不要吃药。退热药、感冒药、止咳药、化痰药都不能预防新冠,只能缓解症状。在没有症状时,切不可盲目服药,虽然很多药品都是非处方药(OTC),但不当使用也会出现副作用,容易造成肝肾功能损伤。

什么时候用退烧药?发热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是人体在调动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感染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一般对于腋下体温不超过38.5℃的患者,如果精神状态好,学习、工作、玩耍等活动不受影响,可密切观察,暂不使用退热药。腋下体温超过38.5℃的患者,推荐使用退热药,主要为了避免发热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或发生高热惊厥。当然,如果患者有高热惊厥病史,38℃以上即推荐使用退热药。

退烧药与复方感冒药不要一起吃。有些人囤了很多药,布洛芬也有,对乙酰氨基酚也有,感冒药也有,吃了一个药之后发现效果不好,可能会加服另外一种药物,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部分感冒药也含有退热成分,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服用退烧药的同时服用感冒药,很可能造成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成分过量,造成严重的肝功能损伤。所以,服用药物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避免重复用药。

注意用药次数和间隔时间。如果患者高热症状明显,浑身酸痛、头痛剧烈可以用些解热镇痛药,即退烧药,比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但应注意每日服用剂量不要超标,否则对肝脏会有损伤。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一天内不要使用超过4次。使用布洛芬退烧时,应注意每次间隔6小时,一天用药不超过4次。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若持续发热或疼痛,每4~6小时可重复使用1次,一天用药不超过4次,24小时总用量不得超过2g。

多种中成药不可一起吃。连花清瘟、金花清感等中成药选择一种即可,因为它们都含有清热解毒类的苦寒药,叠加使用易伤脾胃,无需两三种一起服用。

不要随意使用消炎药。新冠肺炎是病毒性感染,而阿莫西林、头孢等消炎药是针对细菌感染的。

特殊人群如何选择退烧药?对于婴儿或者孕妇,为了降低风险,6个月以下的婴儿、孕妇需避免服用布洛芬,退烧药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发热不推荐用药,症状严重需及时前往医院儿科就诊。对于老年人,如果有胃肠、肾脏问题,有溃疡、炎性肠病史的患者,最好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另外,哺乳期的宝妈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都可以用。

“‘备’药可以有,‘囤’药不可取。”刘琳芬提醒大家要理性购药。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90%以上都是无症状和轻型,如仅有轻微咳嗽、低烧、咽痛或肌肉酸痛等症状,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约7天可以自行痊愈,没必要大量地抢购药品,只需备一些对症药品,备上几天的量就可以了。何况,药品都有保质期,部分品种有储存条件要求,大量囤药极易造成失效或浪费。

记者 沈冰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