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融合”绘就兰溪农业新“丰”景
记者 蒋宇欣 通讯员 金 校
导报讯 “番茄苗、茄子苗、黄瓜苗各来15株,南瓜苗来20株……”日前,在兰溪市农民之家门前,10多名居民在精心挑选蔬果秧苗。“嫁接的秧苗就是好,好种、病少、产量高。”一名大爷拿着秧苗说。
这些颇受欢迎的蔬果秧苗,来自永昌街道孟塘果蔬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理事长胡柏良告诉记者:“相较于传统的实心苗,嫁接苗根系发达,能更好地吸收养分和肥料,产量能提高20%,农药使用量可以减少20%。如今,合作社年生产秧苗100多万株,畅销金华、衢州等地,单个品种最高日销量达1万株左右。”
在该合作社的全自动智慧种植大棚里,记者看到一个个小巧的育苗穴盘整齐地摆放在可移动苗床上,番茄、辣椒、茄子、黄瓜等蔬菜嫁接苗生长旺盛,放眼望去,绿油油一片。“有别于传统种植方式,我们在全封闭的人工光育苗室中育苗,不受天气等因素影响,通过‘时间差’,抢占市场‘鲜’机,亩均效益达1.5万元。”胡柏良说,“今年,我们将引进一整套连栋大棚智能数字化自动控制系统和蔬菜苗智能控制系统,以科技赋能农业,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
设施化、机械化和数字化融合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兰溪以品种优化、设施提升、数智赋能,全力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和强村富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场景,正在被高速运转的数据与机械装备渐渐替代。
去年,浙江省“百名数字新农人”汤须钧将原来的杨梅平顶大棚全部更换为第4代拱形杨梅大棚。“能够更精确地控温控湿,提升杨梅品质,每亩降低管理成本3000元。”汤须钧说,通过“梅”好农场大数据平台,可以实时查看温度、湿度、土壤、水肥等各种图表和数据。“利用智能化设备,在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病虫等各方面都能实现精细管控。”
“加温方式是否环保”“如何控制成本,经济效益提高多少”……在杨梅成熟季前期,一场实地考察在马涧镇进行。省农科院专家在新农夫果蔬专业合作社杨梅基地详细了解双膜加温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
据介绍,杨梅双膜加温设施栽培技术,结合双膜覆盖、温光调控、肥水管理、数字化管控等多项先进技术,能显著提升杨梅生育期的有效积温,促进花果发育,使成熟时间提前45天,优质果率高达87%,今年产地直销的价格最高卖到了400元/公斤。
在兰溪,被称为“初夏第一果”的枇杷,3月19日就抢“鲜”上市了,每公斤售价400元,折算成每颗枇杷为20元。这种早熟枇杷叫“三月白”,在兰溪白露园家庭农场6米多高的大棚里,全程采用双膜保温与加温防冻措施。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景权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品尝过枇杷后说,兰溪“三月白”枇杷设施栽培技术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建议形成技术规程,在枇杷产区推广应用。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加强设施化、机械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深化农业‘双强’行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加大现代‘新农人’培育力度,让‘新农人’植根于农村、创业于农村、成功于农村;要以产业绿色转型为发展导向,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融合度。”兰溪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吴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