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民生,以实际行动诠释公仆情怀
——专访兰溪市政协原主席柳艳芬
记者 成 超 见习记者 汪雪吟
走进柳艳芬的家中,一股古色古香的气息迎面而来。这个家被布置得井井有条,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主人的雅致与情怀。
柳艳芬曾在1998年至2003年期间担任兰溪市政协主席,从政府部门转至政协后,她凭借对政府工作的深刻理解,迅速适应了新的岗位,工作对接顺畅。这期间,柳艳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工作,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举措的落地。
深耕国企改革 推动经济体制转变
在担任市政协主席的5年间,柳艳芬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心,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革领域,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深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她的带领下,政协深入企业一线,倾听企业改制中的实际困难和基层职工的心声。提到改革,柳艳芬对记者说:“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深入了解,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路径。”
通过详尽的调研和分析,政协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有力推动了兰溪市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战略调整。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国有企业成功转型为股份制和私营企业,不仅激发了企业的内在活力,还妥善解决了债权债务、职工安置等问题,让兰溪的国有企业成功转型,经济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
创办《兰江乡音》 搭建两岸交流桥梁
进入21世纪之初,随着台湾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回大陆探亲寻根的台胞数量日益增多。柳艳芬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决定以兰溪市政协的名义创办一份面向广大台胞的期刊——《兰江乡音》。这份期刊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展示兰溪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弘扬兰溪历史文化为宗旨,每期都精心策划、编排,确保将内容准确传达给台湾的兰溪同乡会和在台同胞。柳艳芬说:“《兰江乡音》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它让两岸的心更近了。”
文化是最深的根,也是最牢的桥。由于内容贴近实际、情感真挚,《兰江乡音》迅速赢得了广泛好评,甚至出现了台胞自行复印传阅的场面。这份期刊在两地的支持下连续印发多年,不仅加深了兰溪与台湾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为促进两岸友好关系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凝聚台胞侨胞力量 共促兰溪繁荣发展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柳艳芬充分利用政协这一平台,广泛联系各界人士,特别是加强与台湾同胞、爱国华侨的联系与沟通。在她的努力下,多位台湾同胞、爱国华侨及子女被兰溪的发展前景所吸引,纷纷伸出援手,资助兰溪各项建设事业。
其中,台胞童崇基投资建立兰溪市金家信义小学,先后给信义小学、兰一中、实验中学、水亭小学、女埠初中等学校捐资人民币700多万元,他不但自己热心教育事业,也带领自己的子女、亲友关注着家乡的发展;爱国华侨冯富伦则在开发区投资建厂,从服装行业起步逐步转型为硬板生产领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兰溪发展加把劲;台胞张志培慷慨解囊捐款15万元,用于帮助因病致贫的农村人口。提起这些,柳艳芬十分感慨:“团结就是力量,兰溪的发展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这些台湾同胞、爱国华侨及子女的善举,不仅体现了他们对家乡的认同和支持,也进一步推动了祖国统一和文化交流的进程。刘艳芬带领政协团队通过团结联谊、联系各界的方式,为兰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政协主席,柳艳芬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以实际行动为兰溪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