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生活”背后有一份特别的爱
女老板到特教学校当了10年志愿者老师
何立玲是湖北省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的代课老师,也是一家家具商场的老板。10年来,她作为志愿者,不仅不拿工资,还拿出数万元买教具,吸纳特殊教育学校残障毕业生就业,把特别的爱奉献给这群特别的孩子。
在保康县城繁华的主街道旁,有一家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南方家具城掌上明珠家具商场。何立玲和丈夫是这里的老板。一名女企业家怎么成了特教老师?这要从她大学时的梦想说起。
2010年,何立玲进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特殊教育专业。从认真学专业课,到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从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到慢慢了解残疾孩子及其家庭的不易,何立玲深深埋下了关注特殊教育的种子。
大学毕业前的一个学期,何立玲到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实习。在这里,她通过和学校老师、学生的接触,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毕业后,一定要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帮助那些残疾孩子快乐成长。
然而,现实让她的梦想按下了暂停键。何立玲的父亲是天门人,他17岁那年独自一人来到保康,经过40年的打拼,从白手起家到拥有自己的家具商场。
“玲玲,我年纪大了,干不动了,这家具商场以后就交给你了!”何立玲大学毕业后,父亲与她商量。从挑着扁担做家具生意,到如今在保康县城拥有自己的企业,父亲的不易,何立玲从小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边是父亲一辈子的心血,一边是自己多年来的梦想,何立玲陷入两难抉择,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在父亲的支持与鼓励下,何立玲向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当时的校长叶发源提出了她想利用专长,做一名志愿者义务教孩子们的想法。叶发源考虑到学校需要专业人才的现实,在请示相关部门后,破格同意了她的请求。就这样,2014年9月,何立玲成为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志愿者老师,获得了每周半天的执教机会。她下定决心,珍惜每一次教学,从来不因生活、工作上的事影响到她在学校的教学进度。2016年春,怀有身孕的何立玲挺着孕肚,坚持教学直到临近生产。“虽然自己有点辛苦,但内心是满足的。”回顾这些年的坚守,何立玲笑着说。
今年9月份开始,每周四是何立玲在学校的固定教学日。她负责“唱游与律动”学科的教学。该学科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觉、认知、语言、动作、沟通交往能力。
培智五年级教室只有12个人,有的学生患有自闭症,有的患有唐氏综合征,有的存在智力障碍。熟练地插入U盘,调好视频,何立玲选择歌曲《小美满》作为教学内容。音乐声响起,坐在第一排14岁的峰峰(化名)最先有了反应。他轻晃脑袋,模仿视频中的画面伸出双手,口中断断续续地哼唱着。
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峰峰一样感知并模仿视频中的内容,更多孩子需要在何立玲的帮助下迈出学习的第一步。
课堂上,何立玲需要密切观察每一位学生,及时纠正他们的动作与发音。40分钟时间里,她不停穿行于学生之间。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培智五年级的学生共同唱出了《小美满》的第一句歌词。
在何立玲10年的教学生涯中,一节课教会学生一句诗、一个手势、一句歌词是常态。“我不指望孩子们能学多少,哪怕是学会一个音节,我就很满足了。孩子们每一次微小的进步,对我而言都是极大的鼓励。”何立玲说。据《襄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