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林里,“蛙蛙交响乐”唱响共富新图景
“蔗蛙共养”,亩均收益至少增加2万元
记者 徐思雨 祝 佳
导报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词中所描绘的图景,如今早已成为现实:稻蛙共养、稻虾共养、稻鳖共养等多种综合种养模式让种植养殖效益翻倍,成为了致富“法宝”。以兰溪市女埠街道汇潭村为主的甘蔗种植区,是浙中地区甘蔗主产区。今年,兰溪市科技局联合浙师大行知学院“博士服务团”,因地制宜在常青家庭农场试点建立首个“蔗蛙共养”示范基地,眼下进入了丰收季。
记者近日在该基地看到,甘蔗和黑斑蛙都已开始丰收。近期气温偏低,地里的黑斑蛙已经进入冬眠期,但前期长势不错,每一只蛙基本可以达到一两半到二两之间,非常肥硕。在基地的田垄间,蔗农吴常青正忙着捕捉黑斑蛙,运往市场售卖。“目前,市场价格是50至60元/公斤,地里还有400多公斤,准备慢慢卖,可以卖到过年,价格会更高些。”吴常青说。
吴常青在一亩示范地中投放黑斑蛙苗12000尾,目前看来,成活率高达90%,亩产量650多公斤,与单种甘蔗相比,亩均收益至少增加2万元。同时,在这一绿色生态立体种养模式中,黑斑蛙粪便即为自然产生的有机肥,不仅为农户节约化肥、农药等农资及人工成本一半以上,还提高了甘蔗的甜度和品质。
据了解,“蔗蛙共养”项目被列入2022年金华市科技重点项目。女埠街道汇潭村种植甘蔗历史悠久,现有蔗田7000余亩,蔗农1000多户,是浙江省连片种植规模最大的甘蔗基地。以行知学院教授郑荣泉为组长的“博士服务团”,通过深入调研,于今年3月开始在常青家庭农场试点“蔗蛙共养”模式。
吴常青告诉记者,接下去,他将自留种蛙进行繁殖,以满足次年扩大“蔗蛙共养”规模后蛙苗的需求。对于近期前来“取经”的蔗农,吴常青也会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带动周边蔗农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