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 

第06版:芥子园

人生有味是清蒸

如今,我对清蒸菜越来越感兴趣。想吃鱼了,买条鲤鱼或者鲈鱼清蒸一下,省事,还能最大限度保持鱼的鲜味。所有的烹饪方法中,清蒸应该是最佳方法。其优势简直太多了:做法简单快捷,口味清淡新鲜,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细品清蒸鱼,我觉得不仅能品出食物的本味,还能品出人生的真味。

喜欢上清蒸菜,是这两年的事。以前,我做鱼除了红烧、油煎就是糖醋,那时喜欢浓烈的口味,享受舌尖上的强烈刺激。尤其是糖醋鱼,是我的最爱,浓稠的糖醋汁浇上去,香味弥漫开来。尝一口,热烈浓香,味蕾得到极大满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浓香的味道没什么吸引力了,反而开始钟情清淡的味道。人的口味真的会随年龄而变化,有的味道不到某种年龄你真无法品出来。

我由此判断出,口味或许跟心态有关,而心态跟年龄有关。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喜欢热烈的味道和繁复的色彩。烈火烹油最能烘托气氛,鲜花着锦最能营造意境,我们朝着最浓烈最醒目的目标一路走下去,以为人生也会是这样不断向前向上的过程。可是走着走着,突然之间就到了年龄的分水岭。翻越中年之后,我明显感觉生活的底色悄然发生了变化。并非刻意为之,这个变化自然而然,就是那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你不会觉得突兀,也不会觉得奇怪,就这样全盘接受了岁月的赐予。

繁华落尽归平淡,人生有味是清欢。苏轼词中写道:“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四年后迁移汝州时所作,且不说清欢之味的深意,单从口味上来理解一番:众所周知,苏轼是个“超级吃货”,对美食颇有研究,他一定是尝过无数浓烈的味道之后,才觉得蓼茸蒿笋的清淡之味才是人间至味。大概我们对口味的感觉,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从向往浓烈到回归平淡。

人生的历程又何尝不是如此?苏轼经历过官场沉浮和人生起落后,悟出“清欢”才是真味。我们普通人,也会有这种回归平淡的感悟。现在回想起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都经历了由红烧、油煎、糖醋到清蒸的过程。我曾经喜欢浓墨重彩的文字,读那样的文字觉得眼前富丽堂皇,流光溢彩,现在才觉得平和平淡才是真正耐人回味的文字;我曾经喜欢华丽的服饰,觉得穿出去很有范儿,现在才知道朴素的休闲服最舒服;我曾经喜欢高朋满座,喧哗热闹,现在才明白人生知己不过一二的道理;我曾经向往大房子和气派的车子,觉得拥有想要的房子和车子能证明自己的能力,现在才明白房子不在于大小,有爱即为家,车子不在于豪华,认真驾驶照样帮我抵达诗和远方……很多事,摒弃了奢华的点缀,剩下的才是最核心的东西。

正如清蒸的食物,可以最大限度保持本味。相比众多调料轰炸或者过分加工的其他烹饪方法,清蒸的确是最佳方法。清蒸菜的清淡之味,留给味蕾的是无尽的余味,让人回味无穷。清蒸菜的简单做法,让我们明白了人生需要删繁就简,最终呈现简约之风。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人生有味是清蒸,种种的繁复和芜杂,终将被岁月删减和剔除;留下的都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人生从此走向淡然和从容。

马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