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1日 

第03版:民生

兰溪用政策温度与科技精度解锁孤独症康复密码

6岁的他,喊出了人生中第一声“妈妈”

记者 吴金泓 通讯员 郑晶晶

导报讯 “妈妈!”当6岁的孤独症儿童小宇(化名)在康复训练室里第一次清晰喊出这个词时,他的母亲王女士泪流满面。在“科技+政策+融合教育”驱动的康复体系下,这个曾经几乎无法与人交流的孩子,经过2年系统干预,正逐步走出封闭世界。他的转变,不仅是个人康复的突破,更折射出兰溪为特殊儿童构建的全链条康复体系的成效。

依托数字化技术,兰溪打造出“评估-干预-融合”全链条服务网。在康乃馨儿童发展中心,孤独症儿童可通过“厘米孤独症康复云平台”60分钟的多维度行为数据采集,生成个体化评估报告,较传统人工评估准确率提升40%。虚拟情景课堂里,全息投影与智能交互设备创造的“超市购物”“互动绘本”等沉浸式场景,为孤独症儿童锻炼社交、认知能力提供便利的客观条件,使教学效率提升约30%。同步开发的家庭端口“康复云平台”,可实现机构与家庭数据实时互通。家长还能实时获取AI推送的居家训练工具,包括社交情景模拟、情绪管理游戏等,参与线上专业课程学习,康复效果巩固率达85%,为特殊儿童家庭筑牢全天候守护网。

在科技创新赋能的同时,政策保障为康复体系筑牢根基。兰溪坚持将儿童康复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为确保康复服务全覆盖,建立“需求摸排-精准匹配-动态跟踪”闭环机制,近3年累计为400余名残疾儿童发放康复补助金超800万元。同时,打造“残联统筹+专业机构支撑+家庭参与”的三方协同模式,创新建成18个社区康复小屋。通过硬件配套、技能培训、入户指导,将专业康复服务延伸至家庭。在强化专业能力方面,兰溪还联合杭州达那福医疗器械公司引入智能化康复辅助设备,同步建立康复师定期轮训制度。以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育(TEACCH)等国际主流干预技术为核心,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康复体系的专业支撑力。

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则为康复体系注入温暖底色。在兰江街道誉都幼儿园的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班里,“普教教师+特教康复师”双师协同教学模式正在打破传统教育边界,配套运用的“家校共育”平台不仅为家长提供ABA行为分析培训及家庭康复指导,更形成“机构-幼儿园-家庭”三方联动机制。数据显示,经过系统干预的儿童,有80%实现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显著提升后顺利衔接普通小学。

社会包容生态的培育不止于课堂。市残联定期开展的“暖星服务”活动搭建起专业支持平台,由专业教师团队为家长提供康复技能培训与心理疏导,缓解特殊家庭的心理压力。同步推进的公益实践项目则通过书籍捐赠、社区互动等形式,向社会传递“理解与接纳”理念。此外,市残联还通过社区融合实践进一步拓展康复边界。“农场体验日”活动中,孩子们可以学习辨认蔬果、参与简单劳作;“社区小管家”项目则引导他们完成垃圾分类等社会实践。由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组织共建的“爱心助残联盟”,正深入推进社会倡导、就业支持等长效行动。

“我们不仅要帮助孩子们康复,更要让他们真正融入社会。”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兰溪正深化“AI+康复”探索,同步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拓展与康复人才队伍建设,用政策温度与科技精度交织的创新实践,为更多“星星的孩子”架起融入社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