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防窥膜藏隐患,医生建议谨慎使用
记者 蒋宇欣
导报讯 最近,一则网友分享的经历引发热议:用手机防窥膜两个月后,其视力从正常变为近视300度,一年后达475度。
作为“隐私神器”,近年来,手机防窥膜深受年轻消费者和职场人士的喜爱。然而,防窥膜保护隐私虽然有用,但其是否会对眼睛造成伤害一直备受关注。
防窥膜在保护隐私的同时,是否真的安全?据介绍,防偷窥膜是利用光具有穿透、折射、反射及漫反射等特征,通过改变手机膜的结构,形成防偷窥的效果。
人眼看到的一切物体,都存在光的折射现象,手机膜、手机屏幕同样如此。普通的手机膜无法阻止光的折射,防偷窥膜改变了手机膜的构造,可以阻挡光发生折射现象,在旁边观看的人因为接收不到屏幕折射出来的光线,因而看不到手机上的图像。
防偷窥膜边缘的虚化和晕光,长时间观看,会使人眼产生错觉,造成头晕、视觉模糊的弊病,进而伤害视觉。加上部分低价防窥膜缺乏抗蓝光、抗频闪功能,叠加手机屏幕本身的蓝光辐射,可能进一步损伤视网膜细胞,增加黄斑病变的风险。
兰溪市人民医院眼科医生徐欣悦建议,虽然防窥膜在保护隐私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对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日常使用手机时可能并不需要如此严格的防窥功能,尤其是对于已有近视、散光等视力问题的特殊人群,以及每日屏幕使用时间超过4小时、经常在昏暗环境下使用手机的人群,建议谨慎使用防窥膜。
徐欣悦表示,防窥膜对眼健康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长期不当使用可能让眼睛付出沉重代价。在隐私与健康之间,科学认知、理性取舍,才能守护“视”界清明。若已出现持续眼疲劳、视力下降,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