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第06版:教育汇

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质教育”

兰溪发布县域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

记者 吴金泓

导报讯 “转圈、坐下、比心”——机器狗在学生的多重指令下完成一系列动作。5月12日,兰溪市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AI与生活》发布仪式暨教学研讨活动在锦绣育才小学举行。作为县域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该成果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兰溪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质教育”的创新实践。

据悉,今年4月底,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省数据局发布了《浙江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9年)》(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指出,要构建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和教育类型,研究开发合适贴切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研究制定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建设一系列人工智能相关读物,进一步完善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推广跨学科学习、大单元教学、学科实践的教学模式。

作为信息科技课程的补充与延伸,《AI与生活》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生活场景中学习AI”,从学生生活情境入手,通过动手实践和项目化学习,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课程将32个课时分为“图像识别”“数据安全与伦理”等6大单元,各单元都设计了场景化实践项目。在研讨课《机器图像分类》现场,锦绣育才小学五年级学生吴与同分享:“这节课太有趣了。和以往信息技术课不同,我们亲手用摄像头操作,探索如何识别身边的实物。我还发现,白色背景能让识别更准确。”

课程的另一大特色是“跨学科融合”。不同于传统单科教学,该地方课程将数学计算、艺术设计、伦理讨论融入AI学习。学生能在Python编程学习中锻炼算法思维,在兰溪方言语音合成任务中感受技术对文化传承的作用,还能辩论人脸识别技术的利弊。市教育局研发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设计既巩固国家课程知识,又通过地方课程灵活拓展实践维度。

据悉,市教育局组建的课程团队,以“科技味、本土味、生活味、有趣味”为导向,历经方案制定、框架设计、学习材料编写等关键步骤,经过7轮打磨,完成了从无到有的构建。根据先试点后普及的原则,锦绣育才小学、兰花小学等18所学校成为首批试点,试点周期为5月至12月。此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将通过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后服务拓展课程等途径实施,由信息科技教师主导教学,推动AI人工智能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探索AI赋能项目式学习,构建智能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

“《AI与生活》课程化研发与实施,是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重要途径,是培养未来新质人才的重要抓手。”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筑牢根基、深化教学场景应用提质增效、打造区域教育品牌扩大辐射,探索新质人才培养路径,加快推进兰溪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