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第02版:要闻

从“看风景”到“种春风” 德治润心绘就文明新画卷

记者 蒋宇欣 饶 程

暮色漫过兰溪市云山街道枣树社区的梧桐树,兰棉片3号楼前,外卖员小张熟练地拐进单元门,顺手将门栋口的旧纸箱摞齐,又弯腰捡起邻居遗落的晾衣架——这位曾因“赶时间”被居民抱怨“横冲直撞”的“小黄衫”,如今成了楼道里的“文明督导员”。这样的转变,要从社区里一群“会发光的人”说起。

从“解决问题”到“培育自觉”:楼栋长成了“文明播种机”

董桂红的民情日记本又要换新的了。从本子开头的“修灯泡、通下水道”,到如今302室李叔的“国乐课心愿”、501室王姨的“中药养生班”、703室小夫妻的“婴幼儿托管角”……董桂红翻着本子笑道:“后来发现,居民要的不只是‘事解决了’,更是‘心暖了’。”德治浸润,重在润心。如今,楼道里的矛盾少了,大家会主动商量怎样美化花架,会把多余的蔬菜分享给独居老人,连小朋友都知道把玩具收进共享玩具箱。

作为枣树社区126名“红色楼栋长”的一员,董桂红的角色早已超越“办事员”。这支通过“自荐+推荐+培训”选出的楼栋长队伍,既是政策宣讲的“小喇叭”、邻里纠纷的“润滑剂”,更是文明素养的“引路人”。在“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楼栋长”四级党建链中,他们用“润物细无声”的行动,将文明公约融入日常:谁家乱扔垃圾,楼栋长带着孙子上门柔声劝说“爷爷,我们给垃圾找个家好不好”;楼上装修噪声扰民,楼栋长组织“邻里茶话会”商量施工时间;就连新搬来的租户,也会收到楼栋长递来的《社区文明公约》和手写的“邻里相处小贴士”。点滴行为,如春风化雨,滋养着社区的文明自觉。

从“各扫门前雪”到“共绘同心圆”:德治凝聚“治理共同体”

“以前总觉得社区是‘管’我们的,现在才明白,社区是‘家’,我们都是‘当家人’。”在最近一次三方联席会上,业委会主任老周感慨。曾经因停车位分配争执不休的物业、业委会和居民,如今每月雷打不动开“圆桌会”,楼栋长们带着居民代表提出需求,物业现场回应方案,业委会监督落实。矛盾少了,共识多了,连停车位划线都采用居民票选的蓝白配色。

这一转变,源于社区以德治为纽带推动的“四治融合”实践。除了红色楼栋长激活的“自治引擎”,社区还搭建多元平台:“法治茶座”解民忧、“智慧平台”提效率、“德治讲堂”树新风。每月一次的“枣园故事会”,请老党员讲邻里互助的老传统;“最美楼栋”、“文明家庭”评选,让“环境美”与“行为美”同频共振;外卖员、快递员组成的“暖新驿站”,既是流动网格站,更是传递文明的“轻骑兵”——快递员李姐送件时随手拍下楼道堆物提醒住户,外卖员小张把客户的降压药悄悄放进车筐,这些“举手之劳”,正悄悄织就社区的文明经纬。

从“环境美”到“心灵美”:好日子是“商量”出来的,更是“养”出来的

“以前楼道里见面只点头,现在会约着一起去跳广场舞;以前为点小事红脸,现在能坐下来喝杯茶商量。”78岁的退休教师陈奶奶坐在楼道花架下,看着孩子们在“共享图书角”翻书,眼里泛着光。她或许不知道,这些变化背后,是社区用德治“软杠杆”撬动的治理“硬成效”:当文明成为习惯,居民从“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当道德成为共识,矛盾从“事后调解”转向“事前预防”;当善意成为纽带,社区从“管理单元”升华为“精神家园”。

从“旁边看”到“一起干”,从“环境美”到“心灵美”,枣树社区的实践印证着朴素的治理智慧:善治之道,既需“管”之有序,更要“润”之有魂。在党组织引领下,德治如春风化雨,滋养出文明自觉;自治如种子发芽,焕发共建共享活力;法治如坚实篱笆,守护公平正义底线;智治如清风徐来,提升服务治理效能。“四治”交融,“商量”出了徐阿姨屋里暖黄的灯,“商量”出了小张车筐里的降压药,更“商量”出了一个既有“颜值”更有“气质”的幸福家园。

“社区治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每个人都愿意为美好多做一点,好日子自然会像枣树的花,一茬接着一茬开。”枣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胡小燕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