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自汉末吹来
时值盛夏,烈日灼灼,热浪翻涌。可当我们踏入兰溪市诸葛八卦村的瞬间,一阵清风穿巷拂来。那风裹着青苔的湿润、携着墨香的清雅,自斑驳砖缝间沁出,从雕花窗棂纹路里淌出,霎时驱散了盛夏的燥热。
沿蜿蜒石径缓行,脚下青石板历经岁月摩挲,已然光滑似玉。每一步踏落,皆若轻叩历史琴键,发出悠远之音,往昔故事如尘烟,在脑海中缓缓浮现。
凝眸环顾,两侧青砖黛瓦的祠堂馆舍星散错落,飞檐如振翅墨鸢,驮着千年风霜,静观春秋代序;木雕镂空处,笔锋藏乾坤,每一道刻痕皆是先民智慧的密语,似待后人破译时光的残卷。
极目远望,八峰环峙如列阵,屋舍依山就势蜿蜒成脉,村巷以八卦为枢,曲径通幽处,明清檐角翩若惊鸿。中心钟池半水半陆,阴阳相生,倒映飞檐如墨,暗合天地大道,映照诸葛氏族往昔的星辉。
此天人合一之建筑智慧,令人忆起《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至理。静立于这方天地,仿佛能触摸到那个以《诫子书》立世的家族,穿越千年而来的精神底蕴。
元朝至正年间,诸葛亮第二十七世孙诸葛大狮携一卷《诫子书》来此开基,八十六字的家训如灵种入土,在耕读传家中生根发芽。丞相祠堂内,武侯塑像目光如炬,案上羽扇仿佛还带着当年隆中对策时的清风。墙上《诫子书》字字珠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箴言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诸葛家风所体现的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祠堂匾额上“淡泊明志”四字如明月生辉,厅堂楹联间“宁静致远”之言似金石掷地。
历史长河中,诸葛族人以生命诠释家训真谛。蜀汉诸葛瞻父子血战绵竹,忠魂永铸;明代诸葛岘一纸弹章直指权相,正气凛然;清代诸葛琪寒窗苦读终成进士,勤政爱民。他们或马革裹尸,或秉笔直书,或造福一方,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传承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家风精髓。《诫子书》历经十八个世纪的岁月洗礼,其智慧光芒愈发璀璨。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箴言,早已超越简单的座右铭,成为滋养华夏文明的精神源泉。
每年春秋祭祖之时,琅琅的诵读声在古村回荡。稚嫩的童音诵读着千年家训,将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诸葛氏家规如精金良玉,历经磨洗而愈见光辉。“为官当亲君子远小人”的警示悬挂在每户厅堂,“治家须弃奢华守淡泊”的箴言镌刻在族人心间。那些关于交友之道的训诫——“结有德之友,绝无义之交”,关于生活方式的指引——“品清泉之茶,戒乱性之酒”,无不彰显着穿越时空的生活智慧。
暮色悄然漫过八卦村的黛瓦白墙。青砖祠堂内,斑驳光影与香炉青烟交织,几位长者围坐,诵读声与孩童的稚问此起彼伏,满堂笑声如风铃轻荡。古井边,老人们的声音带着岁月沙哑,却如井水般沉稳,将先祖的忠义与智慧娓娓道来。井栏勒痕如年轮,镌刻着七百年光阴的重量,亦是家风沉淀的印记。
知足常乐的生活,恰是家风传承的沃土,滋养着一代代诸葛后人的精神筋骨。真正的家风,是眉宇间藏不住的风骨,是言谈中流淌的气韵。据县志所载,明清两代诸葛氏23位正七品以上官员,竟无一人因贪腐获罪。这羽扇看似轻若云烟,却承载着千钧之志。它不仅是诸葛智慧的象征,更化作家族清廉的信物,代代相传。
夕阳为钟池镀上一层金箔,半池跃金,半池沉墨。那池水想必记得,七百年来多少童声在此初诵《诫子书》,多少白发在此重温人生课业。青石巷口,老人们摇着蒲扇,讲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先祖风骨;老槐树下,孩童们追逐嬉戏,将忠孝仁义的童谣唱成风中的歌。清风自汉末来,它不栖于砖瓦木石,而生于代代相传的呼吸之间,那是血脉的延续,是精神的永生。
陈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