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1日 

第05版:观点

“厕评”走红 折射民生品质需求

■ 皇甫思逸

最近,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一系列专注“厕评”的帖子,引发关注。其中,一名“厕评”博主的测评覆盖全国30多个城市、800多个卫生间,从空间布局、设施完备度、异味控制到整体舒适性等多维度进行全方位分析,为网友提供几乎无死角的“厕所使用指南”。(7月2日《北京青年报》)

在吃喝测评屡见不鲜的今天,关于厕所的精细化测评竟也悄然走红了。厕所,究竟有什么门道?有人说:“厕所是检验一栋建筑是否真正良心的试金石。”这块试金石,试的不仅仅是干净与否,更是建筑与公共空间设计的深度考量。足够的可等待空间、保护隐私的布局、设施完备的无障碍卫生间和母婴区……厕所虽小,却关联着社会文明。而公共空间的文明,往往就藏在这些易被忽略的“小缺口”之中。

从现实来看,这条冷门赛道正释放出改变现实的暖意。比如,某博主关于“男女厕门对门,缺乏遮挡”的吐槽,促使某高校迅速在门口加装了帘子;博主伍凌设想开发一款帮助用户匹配附近卫生间资源的App,为公共服务数字化提供了民间智慧。这些年轻人的“厕评”,既为公众提供了不少实用信息,又让公共服务中的问题更为清晰、具象,有利于相关部门精准发力、解决问题。

如今“厕评”的走红,亦折射出我国公众对城市治理精细化的迫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