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慎看待“跑楼小孩”代送外卖
■ 庹亚男
最近,“跑楼小孩”火了。一群放暑假的孩子,帮外卖小哥跑写字楼的“最后100米”。一单赚一两块钱。据了解,这些“小孩哥姐”年龄跨度从小学生到高中生,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父母工作的大厦区域。(8月6日上观新闻)
小孩“跑楼”,挺有意思。孩子们利用假期跑跑腿、锻炼身体,顺便跟陌生人打打交道、赚点零花钱,既能增加社会实践,又能感受劳动的价值,有何不可?不少家长表示支持,“比在家里玩手机强”“省去了带娃的时间”“让孩子自己独立”;外卖小哥的反馈也挺好,“孩子们熟悉楼宇环境,有时比大人送得还快,总体比较靠谱”。
当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车流旁争抢接单、电梯间奔跑穿梭,摔伤碰撞怎么办?小孩送外卖,算不算“雇佣童工”?种种顾虑,不无道理。目前,当地街道办事处出于审慎考量,已叫停该行为,并提供了替代方案,如开设托管班、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给孩子找点“安全事”。
说实话,直接叫停虽事出有因,却难免有些过虑。从法律层面看,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虽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可以独立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对于稍大的孩子来说,在熟悉的环境里跑跑楼、送送餐,并非啥“超纲”任务。如果为了规避责任而简单喊停,可能遮蔽了实践的价值。
关键在于化解风险。担心孩子跑得不安全?那就把安全的弦绷紧,各方共同行动。比如,摸清排查危险地带,划定安全区域;明确“跑楼”纪律,绘制“最佳路线图”……父母、骑手、街道办、社区都应负起相应的责任。积极介入、合理引导,在筑牢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孩子们的有益探索。
堵不如疏。简单喊停固然省事,却也关上了让孩子接触社会、体验劳动价值的一扇门。与其完全禁止,不如搭好安全的舞台,让“小孩哥姐”们在有保障的环境下练练手。劳动的滋味,让他们亲自尝一尝,或许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