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8日 

第05版:健康

出伏养生,调理饮食和作息是关键

记者 蒋宇欣

随着长达40天的三伏天落幕,天气逐渐由湿热转向干爽,但健康挑战并未结束。出伏后的养生门道可不少,饮食、起居、运动上的这些坑,可得提前避开。

出伏后的一个月,被中医视为健康“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此时,人体阳气由盛转弱,阴气渐长,气血运行发生微妙变化。夏季的消耗使身体处于相对虚弱状态,而外界环境冷热交替频繁。生冷辛辣食物应少吃,冰饮、刺身、冰水果易刺激肠胃,导致腹痛、腹泻;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则会加重秋燥,可能引发上火。此时,宜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冬瓜、萝卜、藕、海带、蘑菇、木耳、芹菜、蜂蜜等。这些食物不仅能滋阴润燥,还有助于稳定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

除了饮食调理,“睡眠养生”同样是出伏养生的关键环节。常言道“春困秋乏”,出伏后许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无力,但这属于换季时的正常现象,不必过度担忧。为减缓秋乏,睡眠需格外充足,专家建议,相较夏季可增加一小时的睡眠,或通过午睡来补充睡眠。此外,还应注重早睡早起,减少熬夜。

此外,出伏后这段时间,昼夜温差加大,需注意早晚防寒,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尤其是老年朋友。建议不要在满身大汗后立即冲凉,若晚上不太热,也建议不要开空调睡觉。出伏后,气温逐渐下降,雨水增多,空气中的霉菌在适宜条件下会在媒介物上繁殖。因此,需勤通风,可选择晴朗的日子,将衣物、床单等取出挂在通风干燥处晾晒,并保持一定间隔。

值得注意的是,出伏之后,自然环境开始萧条、干燥,人的心情也易受其影响,产生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此时需注重静心平气,尽量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可以进行适度锻炼,但运动量不宜过大,过度出汗会耗伤肺气和津液。可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锻炼,避开正午高温。适宜的运动方式包括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瑜伽、慢跑等温和低强度的运动,运动后记得及时补水,可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