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出伏,为何酷暑依旧?
副高+热低压催生兰溪持久酷暑
记者 姜一峰
导报讯 昨天10时46分,兰溪市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预计白天最高气温可达37℃以上,请各有关方面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对此,不少市民疑惑:“已经步入9月的门槛边了,为何出门仍像‘进烤箱’?”为此,本报记者特邀气象专家答疑解惑。
据气象部门预测,“顽强”的高温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未来三天,兰溪最高气温在37℃至39℃之间,局部可达40℃以上。尽管午后局部雷阵雨频发,但由于范围小、分布不均,难以有效缓解高温。
暑气蒸腾,给市民日常生活带来诸多“烤”验。家住丹溪大道的方女士告诉记者,中午骑车出门时,手机因高温多次提示“暂停使用”,就连路边树荫也“一位难求”。市民方先生周末带孩子去中洲公园玩耍时也发现,露天游乐设施表面温度过高,只好选择室内场馆活动,“高温改变了我们的出行计划。”
许多市民疑惑:明明已经出伏,为何“热度”还在升级?记者从兰溪市气象台获悉,8月24日,兰溪最高气温达到39.3℃,创下今年入夏以来的新高,且高温天气“超长待机”。数据显示,今年7月,兰溪仅出现13个高温日。而进入8月后,从8月1日至27日,已连续27天被高温炙烤。历史上,兰溪8月连续高温日数最多的是1967年的29天。按照目前的预测来看,兰溪有望打破8月连续高温日数纪录。
“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正是不肯挪位的副热带高压。”兰溪市气象台台长叶延君解释,今年,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且位置偏北,持续稳定控制华东地区,导致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不断输送至兰溪上空,高温因此“超长待机”。此外,低层热低压也加剧了高温高湿天气的形成,让人体感更为闷热。
“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方,就会出现高温炎热天气。”叶延君说,大家不妨想象一下,给自行车胎打气,气筒活塞往下压的时候,气筒里的空气被压缩,温度就会升高,副热带高压就像这个巨大的“气筒活塞”,把高空的空气不断地往下压,这股又干又热的气流到达地面,就像一台巨大的吹风机从天上往下吹热风。
那么,午后雷阵雨为什么又降不了温?这种雨就像“洒水车”,只浇一小块地方。这边下大雨那边出太阳,地面很快就又烤干了。而且,下雨时湿度变大,雨后反而更觉得闷热,像刚洗完桑拿一样。
面对持续高温,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陈书航提醒,科学防暑需要从衣食住行多方面入手:在“衣”方面,建议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棉麻质衣物,利于散热。户外活动时,可佩戴宽檐帽和太阳镜,减少烈日直射。在“食”方面,要适量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瓜果蔬菜,如西瓜、黄瓜、苦瓜等,避免大量饮用冰水,从而导致肠胃不适。在“住”方面,早晚适时通风,中午高温时段关闭门窗并使用空调、电扇降温。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左右,避免直吹和室内外温差过大。特别要关注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切勿因节约而不使用降温设备。在“行”方面,尽量避免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高温时段外出。如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选择阴凉处行走,并缩短户外停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