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 

第06版:芥子园

寒露惊秋晚

白露的诗意尚未散尽,寒露已携着深凉登场。风里没了初秋的温软,单薄衣衫难抵寒意,行走时总要裹紧衣领。空气中飘着桂花甜香,混着草木凋零的清苦,像秋末的絮语,诉说时节更迭。

从白露到寒露,是秋凉向秋寒的过渡。晶莹水珠不再是枝叶间的俏皮点缀,而是凝着寒气的露,挂在枯草、残瓣与稻穗上,透着缕缕凉意。这些露似时光刻度,滴在节气脉络里,也浸在文人笔端,让寒露成了诗词中带清愁却澄澈的意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寥寥数语,勾勒出寒露本色——气温低于白露,露水近凝霜。清晨走在田埂,鞋尖沾着霜气露水,踩出湿痕,风一吹指尖刺骨,呼吸间泛着白雾,这是寒露独有的凛冽。

寒露之名娇小内敛,如秋末敛翅的蝶。天地间少了盛夏繁盛,多了苍茫。树木褪绿,黄叶旋落铺成金黄,花丛阑珊只剩零星残花。但寒露的天依旧晴空如洗,秋风掠过田野,吹得稻浪翻滚、芦花飞扬,让人心中生出“秋水长天”的开阔。

寒露后,太阳轨迹偏南,白昼缩短、夜晚绵长。气温昼夜起伏,白日尚有余暖,傍晚寒气便弥漫开来,“昼暖夜凉”是此时真写照。白露、寒露、霜降皆与水汽凝结相关,而寒露正是凉爽到寒冷的桥梁,一头连着秋的余温,一头通向冬的寒凉。

此时的秋,已成浓墨重彩的画。田埂上地芦苇泛着白光,风过芦花如雪飞舞;山间的枫树燃着通红,与泛黄银杏、深绿松柏交织,明黄、橘绿、绛紫肆意铺展,似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山脚下的溪流也换了模样,往日湍急的水流放缓了脚步,水面映着两岸秋景,像是把整幅秋画装进了水里,连水底的鹅卵石都染着秋的清透。秋风裹着溪水清甜,拂过含苞秋菊,陪它在凉意中绽放,吐散幽香。

萧瑟表象下,田野藏着热闹生机。农历九月,秋收、秋种、秋管是寒露主旋律。玉米穗挂满屋檐,大豆在晒场晾晒,稻谷已归仓,田埂留着稻茬待播新麦。翻耕的泥土混着麦种清香,人们脚步匆匆,汗水滴入泥土,滋养着新希望,让秋末满是生命力量。

寒露有诸多雅事。想舒展心境便登高望远,山顶俯瞰层林尽染,风穿林间,带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辽阔;想寻淡泊便庭院赏菊品酒,看菊花傲立寒露,酒液映花色,鼻尖绕着“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连“人比黄花瘦”的清愁,也成了秋末韵味。

寒露的露最特别,不似白露温润,凝着寒气如深秋清泪,晶莹却带寒光。它们挂在草叶花瓣上,阳光下熠熠生辉,浓缩了秋末的澄澈清冷,让人见了生怅惘,又被这份纯粹打动。

夜晚的寒露秋更显静美。抬头看,星空换季,星子被寒气洗得明亮;秋月褪去朦胧,澄澈得能映出草木影子。桂花在夜色中飘落铺成碎金,虫鸣声渐稀,只剩风掠枝叶的轻响,天地间静得能听见月光洒下的声音。

这样的夜,适合静坐窗前泡一壶热茶,看云卷云舒,听冬的脚步渐近。若念及远方人,便铺纸写下“天凉露重,望君保重”,简单字句藏着秋末最深牵挂。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寒露是秋的尾声、冬的序曲,宣告着丰美秋天将尽。站在寒露时光里,听着冬的脚步声,虽有不舍,却也期待冬日宁静——这带寒的节气,早已把秋的韵味、生命的希望,藏进时光褶皱里,待人细品。

聂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