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 

第05版:观点

让人才价值超越年龄刻度

■ 连海平

根据安排,10月25日是多省份事业单位联考的时间。今年下半年考编的一个特点是,不少地方进一步放宽了年龄限制。

对于职场来说,35岁是一个神奇的数字,被人们赋予各种数字之外的涵意,譬如“职场天花板”“裁员定律”“职场生死线”等,其中的不服与无奈跃然纸上。这条无形的线困住了千千万万职场打拼者、饱受劳动者诟病却是不争的事实。

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集体高度来看,“35岁困局”都不合时宜。于个人而言,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从6周岁入学,接受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4年本科,毕业时已经22周岁(硕博毕业年龄更大),工作13年,35岁正是褪去学生青涩、职场羽毛已丰的年龄,况且到60多岁退休,还有超过25年的工作时间,正值年富力强,成了嫌弃的对象,于情于理说不过去。于集体而言,权威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是39.72岁。平均年龄人员是劳动市场主力军、生力军,35岁年龄限制与实情相悖。此外,我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从2025年1月1日开始实施,35岁职场受限与大势相背。

考编年龄门槛松动,不仅是数字变化,更是对人才评价理念的革新,具有进步意义和示范效果。

要让红利充分释放,尚需进一步破解三大现实瓶颈。

其一,为“拆门槛”正名。“35岁危机”已经成为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靠个别地方、个别领域试水,难保有长期效果。要真正打破这个职场天花板,需要顶层设计,从法律法规上予以明确。

其二,为“经验值”赋权。当前普遍存在“学历绑定年龄”现象,即仅对硕博或高级职称者放宽年龄,本科群体仍面临限制。可借鉴一些地方的经验,对有相关从业年限的本科考生实行“年限抵年龄”政策,让经验与学历享有同等权重。

其三,为“战斗力”赋能。大龄考生入职后可能面临适应难题,可建立“新录用人员导师制”,同时通过职业培训衔接政策,帮助其快速融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