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 

第06版:芥子园

秋雨中的山野农事

清晨的微光刚漫过山村的轮廓,母亲便已身影匆匆,蹒跚到了山坡上的玉米地。我起身简单烹制早餐,碗沿还沾着热气,便循着田埂往坡里赶。这是乡村秋日里寻常又忙碌的一天,却藏着城里难觅的鲜活与厚重。

村里的季节从不含糊,一周光景便能换幅模样。上周末路过田埂时,玉米还缀在秆上、高粱仍擎着穗,这周再看,多数玉米地已褪去了饱满的外衣,连玉米秸秆都被清理干净了,原本略显拥挤的山路豁然开朗,再也不必担心碰倒邻家的作物。唯有几丛南瓜藤依旧肆意伸展着,嫩得能掐出水的藤蔓间,挂着拳头大的小南瓜,让人不禁想起煮在锅里时的那股清甜;不远处的糯包谷地也透着生机,翠绿的叶片裹着小巧的穗子,再过些日子,大概就能尝到软糯的滋味了……

抵达自家玉米地时,母亲已将掰好的玉米分作三堆,整整齐齐地码在土块边上,方便后续搬运。二三十排玉米秆在晨风中轻晃,土坎下的地更是变了模样。上周还因穗重被压弯的高粱,如今已收割完毕,高粱秆捆成束倚着土壁,再也不用担心劳作时碰损。

雨丝忽然飘了下来,细密的雨点儿打在草帽上,带着秋日特有的凉意。可这阴雨并未冲淡山野的热闹:大沿沟边的小路上,一位五六十岁的汉子正背着巨型背篓下行,篓口用玉米秆圈了一圈又一圈,上面还横压着个鼓鼓的化肥袋,估摸着足有百斤重。后来才知他是村里的搬迁户,虽叫不上名字,那弯腰前行的背影却格外有力量。

没过多久,一个初中生模样的孩子也背着背篓走过来,篓里的玉米不算多,约莫四五十斤,没有额外加袋,小小的身影在田埂上走得稳稳当当。正当我准备俯身掰玉米时,一阵略带刺耳的骂声从山坳传来。母亲轻声解释,是邻地的妇人在唤自家男人。雨越下越密,男人不愿冒雨背玉米想先回家,妇人却惦记着把地里的玉米收完,争执间便有了这声嘶力竭的呼喊,透着庄稼人对收成的执拗与质朴。

我一趟趟往返于地与家之间,背篓的重量压在肩上,却越走越有力。途中,遇见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的背篓就像个老旧的竹框,只装了半篓玉米,每走一步都颤巍巍的,双腿不受控制地左右摇晃,仿佛下一秒就要栽倒。我赶紧侧身让路,问起他的腿,老人叹了口气:“俩腿都疼,可地里的活不能停。”话语轻描淡写,却让人心头一沉。在这片土地上,坚持从来不是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傍晚,我把最后一篓玉米卸在家门口时,母亲说起了安置房里的一对老两口:七十多岁的年纪,在别人家的闲置地里种了些玉米,收了千把斤,最终以一块三的价格卖给了同村人。母亲有些惋惜:“要是我,怎么也得卖一块四。”话里藏着对粮食的珍视,也藏着庄稼人最朴素的生计考量。

雨还没停,依旧“滴滴答答”着。远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这场秋雨中的农事,没有轰轰烈烈的场景,却满是真实的烟火气:有丰收的喜悦,有劳作的艰辛,更有一代代人对土地的坚守。它像一堂生动的课,让我们明白: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也让我们读懂:乡村的秋天,从来不只是季节的更迭,更是生命与土地共同书写的壮丽诗篇。

杨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