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百味,不及家乡滋味
探秘非遗美食如何“香飘出圈”
味觉是人类最顽固的记忆。美食家蔡澜亦认为,有时我们吃的并非仅仅是食物本身,更是一种习惯和乡愁。非遗美食携带着神奇的文化密码,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藩篱,找到记忆中那个儿时的“家”。那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每一道非遗美食都是一部浓缩的地方志,记录着特定地域的气候物产、人文历史和生活方式。兰溪自古是繁华商埠,饮食文化在此交融发展,现有60多种美食列入各级非遗代表作名录。
在兰溪传统美食匠人的努力下,经过时间淬炼的非遗美食,如同活态的文化基因,在老百姓“天天见”的日常生活,以及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过程中,清晰而深刻地延展至烟火人间。
守住传统,以工匠精神传承技艺
提及兰溪小吃,鸡子馃是绕不开的。鸡子馃也叫鸡蛋饼,要把瘦肉、葱花裹进薄如蝉翼的面皮,煎制时再从预留的口子中灌进蛋液,既要让蛋花裹住肉馅,又不能撑破饼皮——董雪冰的行李箱里,装的就是这门“练好几年都未必成”的手艺。
一年365天,董雪冰有超过100天都在外地奔波。近两年,他的足迹遍布台州、杭州等地的美食评比活动和美食节,只为将最地道的家乡风味呈现给异乡的食客。
“跑展会就像打突围战,从早到晚连口水都顾不上喝。”提及跑展会的日子,董雪冰的话里满是干劲。最忙的一次,他一天卖出了800多个鸡子馃。从清晨支起油锅,面团揉了一盆又一盆,鸡蛋打了一茬又一茬。董雪冰和妻子从早忙到晚,直到最后一份食材耗尽,围着摊位的食客才恋恋不舍地散去。“有人吃完又回头买,说‘这饼咬着脆,肉馅鲜,从没吃过这样的鸡蛋饼’。”这样的反馈,成了他跑遍展会的动力。
能在各地展会上站稳脚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董雪冰对鸡子馃手艺的“死磕”。这道看似家常的小吃,藏着外人难察的匠心——皮薄到能透光,却要经得起灌蛋、煎制的折腾;肉馅要选新鲜瘦肉,搭配葱花提香,多一分油则腻,少一分则柴;最关键的“灌蛋”环节,得从馃皮预留的小口慢慢注入蛋液,既要让蛋液均匀裹住肉馅,又不能撑破饼皮。
“煎馃的火候是‘命门’。”董雪冰说,新手很容易急着大火快煎,结果外面焦了,里面的肉馅还没熟。他煎馃时,手里的铲子几乎不停,轻轻翻动馃皮,让每一处都均匀受热,直到蛋花封住小口,馃皮变得金黄透亮。新鲜出锅的鸡子馃,用筷子一戳会发出“咔嚓”的脆响,咬一口,外皮的酥、肉馅的鲜、鸡蛋的嫩混着葱花的清香,瞬间唤醒味蕾——这正是兰溪人记忆里的味道,也是他能在展会上“圈粉”的核心。
这份对“地道”的坚守,使董雪冰的鸡子馃成为展会里的“硬通货”。有杭州食客专门记下他的联系方式,表示“下次想吃了,能不能寄一些”;还有其他摊主前来取经,想学习鸡子馃的做法,“兰溪的小吃有特色,肯定有市场”。这些认可,让董雪冰更加笃定:只要守住手艺的根本,兰溪的非遗美食就能走得更远。
在董雪冰看来,打响兰溪非遗小吃的名气,不能仅靠鸡子馃“单打独斗”。福建羹是流行于浙江中西部的民间小吃,深受兰溪人喜爱。董雪冰老家在兰江街道外董村,自小随父母到外董做客,吃到大伯、叔叔家的菜羹,从此心中种下了自己制作的心愿。
从事餐饮行业后,董雪冰开始琢磨:能不能把兰溪菜羹的鲜,和福建羹的滑结合起来?他以农家特色兰溪菜羹食材为基础,吸收福建羹的制作方法,推出了具有兰溪特色的福建羹,又名兰溪锅边。尝一口,鲜香四溢,羹汤入口绵密却不糊嘴。这道改良后的小吃,今年成功入选兰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成为展会上的“新宠”——与鸡子馃搭配销售,食客一口脆、一口鲜,尽享两种兰溪风味。
“守正不是守旧,创新也不能丢了根。”董雪冰始终铭记,他跑展会的初心,是让更多人知晓“兰溪有好味,有好非遗”。如今,每当董雪冰的油锅在展会上响起“滋滋”声,总有食客循着香气而来。一场场展会成了兰溪非遗美食的“流动窗口”,让“兰溪小吃”的名气随着鸡子馃的香气,慢慢在全国攒起了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