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第05版:关注

守住情怀,从“面对面”到“屏对屏”

清晨的游埠古镇,天才蒙蒙亮,早茶街上已经忙得“热火朝天”。游客们围着摊位,看着金黄的鸡子馃在锅中“滋滋”作响,闻着面皮与鸡蛋、鲜肉碰撞的香气——这是朱兰庆“面对面”了几十年的烟火气。而如今,他的另一处“摊位”更热闹:手机屏幕里,他揉面、包馅、煎制鸡子馃的画面,正被全国网友反复观看、点赞,传统的非遗技艺,在“屏对屏”的互动里有了新的生命力。

朱兰庆是金华非遗“兰溪鸡子馃”的代表性传承人。朱兰庆与鸡子馃的缘分,始于儿时的生日。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鸡蛋和鲜肉是稀罕物,母亲亲手做的鸡子馃,是他最珍贵的生日礼——“弄堂里飘来的香味,一闻就知道是妈妈在做馃,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味道”。这份记忆,成了他后来传承技艺的初心。长大后,朱兰庆跟着母亲在兰溪城北街头摆摊卖起了鸡子馃,随后又从母亲手里接过“接力棒”,再到后来开了店,店名就叫“兰庆鸡子馃”。

这几年,“兰庆鸡子馃”的名气越来越大,店也开了好几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餐四季》《味道》,浙江卫视、港台电视台等纷纷找上门,拍摄他制作鸡子馃的过程。主持人撒贝宁在《三餐四季》里尝过他的馃后,连夸“皮薄馅足,蛋香四溢”。

“老一辈靠口碑传手艺,但现在年轻人都在刷手机,好酒也怕巷子深啊!”抱着这样的顾虑,加上自己本就喜欢拍摄,朱兰庆在几年前下定决心:做短视频,用年轻人最易接受的方式,把鸡子馃的技艺送到他们眼前。

他的短视频创作,没有复杂的脚本,只有“真手艺”和“暖故事”。朱兰庆会特意用近景镜头,拍自己揉面时手腕的力度——“面要揉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这样皮才够韧”;拍注入鸡蛋液的瞬间,透明的蛋液流入肉馅中,“蛋液多了会流,少了不鲜,这个量得靠手感练”;还会拍煎馃时翻面的技巧,“火候要中小火,翻面要快,不然蛋心会老”。视频里,他偶尔会提起母亲做馃的往事,“我妈那时候摆摊,天不亮就起来揉面,说‘做吃的,要对得起客人的胃’”;也会拍店里的日常,比如给老顾客留刚出锅的馃,“这些老客吃了十几年,我们不是买卖,是熟人”。

朱兰庆的短视频,渐渐积攒了不少点击量,有网友从江苏、福建专门来兰溪,说“看了你的视频,就想尝尝正宗的味道”;还有年轻厨师私信他,想学习这门手艺,“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远,看你拍的视频,才知道这手艺这么有意思”。

“网络不是冷冰冰的屏幕,而是拉近距离的‘桥’。”朱兰庆说,“以前是客人来店里找我,现在我通过屏幕找客人,告诉他们鸡子馃是什么,老手艺是什么。”

这两年,朱兰庆还开设了共富美食培训班,毫无保留地将揉面、调馅的手艺传授给年轻人。“已经有不少学员开了店,最远的开到了外省。”在他看来,传承不是一个人守着摊子,而是“更多人愿意学、愿意吃,老手艺才能活”。

朱兰庆透露,下个月,他还将开启直播,将鸡子馃、肉沉子、牛肉面等兰溪特色小吃的做法教给更多人。从街头“面对面”的吆喝,到屏幕“屏对屏”的互动,朱兰庆的故事证明:非遗技艺,不用“藏在深巷里”。只要找对了方式,让年轻人看见、看懂、喜欢,传统美食的香气,就能飘得更远、更久。

记者 蒋宇欣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