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真分”到“随大流”
垃圾分类为何难以坚持?
记者 姜一峰
导报讯 近日,多位兰溪市民通过本报“一峰来信”工作室反映,垃圾分类在部分小区遭遇“有设施无效果”的困境。尽管分类设施配备齐全,但居民混投混扔现象屡见不鲜,垃圾分类政策在推行数年后,仍在“最后一公里”遭遇执行难题。
记者跟随兰溪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多个居民小区调查发现,尽管垃圾分类已推行多年,但生活垃圾混投现象依然存在。一些标识清晰的四色垃圾桶沦为摆设,部分居民将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随意混装。这场本应全民参与的环保行动,正因一些市民的素养问题陷入尴尬境地。
在溪西某小区一处垃圾分类投放点前,记者看到,有居民拎着两袋垃圾匆匆走来:一袋是剩菜、果皮,另一袋夹杂着废纸张和塑料瓶。她随手将两袋垃圾扔进标有“其他垃圾”的桶内,转身离去。“赶时间上班,没空细分”“大家都这么扔”……成为常见理由。在记者观察的一小时内,不少居民都未按规定分类投放。
“我们刚开始都很认真分类,但看到邻居随意混投,慢慢也就随大流了。”在上华一小区,居民陈先生坦言。调查发现,尽管各小区都设置了垃圾分类投放点位,配备了较为齐全的垃圾分类设施,但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分类知识仍显不足。部分居民表示,虽然认可垃圾分类的环保意义,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难以坚持。
在管理层面,部分小区存在监督引导不到位的问题。物业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巡查频次有限,对混投行为多以劝导为主,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对于不分类的居民,我们主要采取宣传教育的方式,实际处罚案例较少。”
业内人士指出,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当前除了要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更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社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引导方式,如设立垃圾分类指导员、开展入户宣传、组织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等,让环保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纵观上海、厦门等垃圾分类成效显著的城市,其成功不仅在于居民的自觉参与,更在于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这些城市通过社区定时定点督导、志愿者服务、积分奖励等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其实在兰溪,这些措施都曾推行过,垃圾分类指导员曾在各小区值守,积分兑换活动也一度吸引居民参与,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宣传。然而,这些举措往往难以持久——指导员撤离后分类效果立即下滑,积分兑换活动因经费问题时断时续,志愿者队伍也因缺乏长效机制而逐渐流失。这种“一阵风”式的推进方式,让垃圾分类难以在社区扎根,最终又回到了依赖居民自觉的老路。
记者手记:当我们能够克服“赶时间”的借口,拒绝“随大流”的惰性,在扔垃圾前多思考一秒、多动手一分,城市文明就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当然,素养的提升不能仅依赖个人自觉,更需要制度的引导与约束。兰溪在持续完善管理体系的同时,也应将个体的素养培育融入社区教育、学校课堂和公共宣传,让文明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