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清溪成充浩先生(生平事迹不详)在金华的旅邸中宴请柳时芳(号冲宇,兰溪人,贡士,平乐推官),同饮者还有章廷坚(号继枫,兰溪人,江西湖口知县)、郭尧濂(字遂赓,兰溪人,明万历时任南京刑部主事)二人。席中,以吟咏为乐,成君提出,清溪有八景,试为咏之?
此诗就是郭尧濂先生写的八景诗之《平澜钓月》,清溪八景诗中的第二首。郭先生不知何因用仄韵来作,倒也正好把清溪村的前溪水写得顺遂顺意。
平澜钓月之景,估计就是清溪与上吴村之间的一畈田地。吴溪流过清溪村前,一弯拐向上吴村边,直奔赤岸而去。诗人用平铺的手法描写了雨中诗人在吴溪边垂钓到晚昏,归家后与邻居一起吃晚餐的生活场景。全诗虽然用词平淡无奇,娓娓道来,却也写得浪漫,老百姓生活其乐融融溢于言表。
首句点明了雨水多,“一犁”大多指下了一犁深的雨水,“半蓑雨”亦然,这么多的雨水天气会是什么节气呢?从下一句的清饮来说,如果清饮的是茶,估计应该是夏天。春秋、冬季估计在溪边钓钓鱼,不会那么渴吧?而且,成先生是在盛夏天气宴请柳先生的。
第二句所指的前溪,以清溪的地理位置来看,当指吴溪。前溪傍清饮,清饮什么呢?是酒?是茶?为什么在前溪傍?下雨天气,农活大多不能做,家务也不用做或说不必做,那么,只有“闲来坐溪上”了,且题目已经点名此处为平澜钓月,不垂钓坐在溪边干吗呢?清饮,意为冰冷的、没有佐菜的饮水或饮酒。古时大多农民或垂钓者都会带上一只用竹节或葫芦做的茶桶,里面装上茶或酒,不时偶尔喝上几口,以补充人体水分或补充体能。不过,从第四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带的应该是茶,不然,一天喝到晚,回家后又和邻居一起喝酒,也不大合情理。一个一天喝酒喝到晚,回家后又要接着和邻居喝的人,我想,邻居也怕的,耍不耍酒疯不一定,避之不及,还能“相欢聚”?
第三句说的是,诗人出去垂钓到晚昏回家,也没说钓没钓到鱼。
最后,邻翁沽酒相欢聚了。既然邻翁相聚,又是带着酒来的,想必,是钓上鱼且收获不少。不然,钓不到鱼,没有下酒菜,也不必带酒,也就无从欢聚了。
此诗整篇写的好像是实景,一步步地把人带到流水日记般的时段式场景中。从下大雨天气写起,到诗人无事可做,带着茶桶坐吴溪边平澜钓月处垂钓,钓到日暮才回家,并约了隔壁老头一起吃晚餐喝酒聊天,开开心心的一天。但实际上,诗中描述的,可能只不过是诗人的美好愿望而已!
因为,在柳时芳的清溪八景诗引中写明,成充浩先生宴请柳时芳先生在金华的旅邸中,并不是在赤岸的清溪村。而且,“同饮者章、郭二友”语出柳之口,当是柳时芳的好友,是不是成充浩先生的朋友不一定。更别说对清溪八景的情况了然于胸了。再者,“章君乘兴首唱一绝《曲岸持觞》,郭君续《平澜钓月》一章,予续其六”。可以肯定,章、郭对清溪八景的实际情况并不熟悉,依题写诗多半是听了成君充浩对景点的表述而促成。抑或柳先生是到过清溪的,对清溪八景了解的多了些,所以能续其六。或者说柳时芳和成充浩是好友,有必要完成朋友所托,章、郭两位只不过是完成场面上的应酬而已。所以,郭先生在听了成先生对平澜钓月景点的描述后,结合自己或长辈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运用诗人的浪漫情怀,写就了这首《平澜钓月》。
试想,一个老百姓如果生活在衣食烦忧的时候,何来闲时?何来垂钓的兴致?如果兵荒马乱,家犹不顾,何来这份闲情?家庭的氛围也一定是融洽的,可以一整天的在外垂钓,不用担心家里的事,说明妻子也是贤惠的,儿女也是乖巧的。不然,鱼是钓到了,拿回家还要自己杀好、烹制。并且,老婆在一旁不断唠叨,儿女绕膝不停号啼。一圈下来,兴致全无,估计也不想与邻翁聚。再则,邻里关系也是不错的,不然,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不必聚。
诗人通过《平澜钓月》这么一个小场景的折射,来描写当时社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一派祥和的生活景象。也从另一角度写出了陶令公笔下的桃源生活。抑或,与沈周作《庐山高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平澜 钓月
郭尧濂(明)
一犁花露半蓑雨,
清饮时傍前溪水,
柴门日暮始归来,
邻翁沽酒相欢聚。
毛小康 书(毛小康,号樵夫,义乌市赤岸镇毛店人,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浙江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义乌市书协会员、义乌市美协会员、义乌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赤岸镇志》主编。)
毛小康/文 金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