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文/摄
美好的事物总是吸引无数人倾心,古往今来,爱情是永恒的话题。那么究竟是什么爱情?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的理解和定义都不一样。
这周,记者走访了怡乐新村养老服务中心内的老人,也许听完爷爷奶奶们的故事,所有人都会一致认同:这就是爱情。
“如果有来世,我仍和他一起”
见到张希福老人和何桂芝老人是在一个午后,明媚的阳光洒满了老人房间外的窗台,何奶奶轻轻地摇着一把圆扇,与张爷爷对坐着。
记者与怡乐新村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进门,二老便笑容可掬地欢迎我们。虽然两位老人都已经年过九旬,但他们依旧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我96岁,奶奶93岁,住在怡乐新村5年了。”首先开口的张爷爷,是一位抗战老兵,有着赫赫战功,当过小学老师,还曾在陈望道故居当过7年义务讲解员,为革命、教育事业奉献了一辈子心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庄重的结婚仪式,没有吃过一颗喜糖,20岁那年,何奶奶嫁给了当时23岁的张爷爷。当时两户人家贫富差距悬殊,何奶奶家土地多,张爷爷生动地形容,“我这样的家庭,20户加起来才能抵奶奶家一户人家。”而在当时,家境优越且年轻貌美的何奶奶身边不乏一些“有钱有势”的追求者,至于当时为什么选择了张爷爷,何奶奶腼腆地说,“这是我和他有缘分,五百年前定好了的,他人品好,照顾我,疼惜我。”一直以来,张爷爷总是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她,奶奶腿部骨折后,张爷爷包揽了家中洗衣做饭等家务活,结婚74年来,夫妻俩从未红过脸。
还有一个小细节非常有意思。得知记者要来,何奶奶前一日特意为张爷爷写了一封“情书”。“奶奶,您写给爷爷的信,我们可以看看吗?”面对记者的请求,老人却像个小女生一样害羞了起来,“我写得不好,不要看,不好看。”
“她一定是藏身上了!”见原先摆放在桌上的信纸不见了,一旁的张爷爷坐不住了,说着就起身准备从奶奶口袋中取信。奶奶立马用扇子挡开爷爷的手,努着嘴巴的神情,像极了爱情最初的样子。
何奶奶这一“翻脸”不禁惹来大家会心一笑。不一会儿,她自己从口袋中拿出了“情书”,上面记录了何奶奶的生平,还有与爷爷相识相知的曾经,清晰的逻辑,工整的字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张爷爷满满的爱意。文末,奶奶写道,“七十四年来,相亲相爱,我很满足。如果有来世,我仍和他一起。”
50年代的爱情,是“日子再苦也没想过分开”
在怡乐新村养老服务中心,有这样一对老人,因为爷爷腿脚不便,奶奶就一直守在身旁,形影不离。
“前些年我还可以自己搀扶着他,这几年体力跟不上了,只能找阿姨帮我。”华小妹奶奶今年92岁,“爱情”两个字,在华奶奶的讲述中,离我们的想象越来越远,却越发清晰。
华奶奶和李景令爷爷于1951年结婚,在那个年代,两人对这段自由恋爱的感情分外珍惜,但因为彼此都忙于工作,结婚前4年一直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我们是工作时认识的,当时我们一个在上溪区,一个在义东区,除了开会时候可以碰到,平常各自工作都很忙,要结婚还得向组织打报告批准。什么爱情不爱情,不懂,那是你们年轻人的词。我当时就觉得爷爷人品好,虽然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是两个人一条心,日子也就这么过来了。”
奶奶说,年代不一样思想也不一样,他们那时候日子再苦,都没想过分开过。“那个时候就觉得能活下来,一家人完完整整的就是老天待咱不薄。”奶奶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有一些小孩儿对别人缺乏耐心,包容,责任,喜欢新鲜。劲头一过,谁也不肯将就谁。当下是享福的年代,大家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
三年之痛七年之痒,华奶奶说他们并没有经历。一辈子没有吵过架,偶尔拌拌嘴,也是给生活增添一些情趣,早年间拉扯孩子的时候确实很辛苦,但是辛苦之余也是满满的幸福。按时间算爷爷和奶奶在一起走过的70年,岁月朴实无华,但他们是并肩走过艰苦岁月的勇士,“白金婚”是他们用心经营的荣誉。这70年的碎碎念说为爱情太过于浮夸,是因为传承与延续才有了现在的四代同堂和岁月静好。
◎记者手记>>>
“你别看她这么大的人了,胆子可小了。”很难想象,这竟然是一位88岁的老人,对自己同龄妻子的评价。
当天走访的几对老人,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没有花前月下的山盟海誓,却是几十年的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尽管年华已经老去,过去的青春也已不再,他们之间的感情却像是一壶醇香的茶,经历了岁月风雨之后,依然保持着最质朴、最纯真的那份情感。或许他们已经不会再像年轻时候那样花前月下,可是彼此对对方的那份关心,那份呵护,却会久存于心间,无法退却亦无法消解。
爱情是什么?也许,真正的爱情并不需要多少浮夸的“我爱你”,而是用一生相知相伴;爱情也不是一时的轰轰烈烈,而是一世的柴米油盐。
就像,他们。